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和预防

时间:2019-09-2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在近年规模化养鸭的生产实践中,鸭传染性浆膜炎成为一种高危害性、多发病种之一,致使鸭的养殖业受到严重的威胁。
  1 病原特性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症、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病原菌是鸭疫里默氏菌(RA),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无菌毛、无运动性。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病死鸭的脑、心血、肝、脾、胆囊、肺脏及病变的渗出物均可分离到RA 病原,但以脑分离率最高,其次为心血,而肝、脾等脏器分离率则相对较低。RA在培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营养琼脂和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胰酶大豆琼脂(TSA)、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上生长良好。菌株在培养时增加CO2浓度和湿度,37℃培养48~72 h,生长最佳。
  2 流行病学
  RA病毒在自然条件主要引起家鸭和鹅感染,但也能给火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家禽中以鸭最易感,北京鸭、樱桃谷鸭、狄高鸭、水鸭、番鸭、半番鸭、麻鸭等多种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侵害2~7周龄幼鸭,尤以2~3 周龄雏鸭最严重,一般症状出现后1d~2d 死亡。成鸭和种鸭较少发生本病。国际上一般公认的RA的血清型有21个。据报道,迄今我国有18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1型和2型。
  本病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飞沫、尘土,经呼吸道、消化道、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多种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种蛋传播。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该病的潜伏期一般1d~7d,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天气变化较大和寒冷、潮湿的季节较易发生,以冬春季(11月至次年 5月)较为严重。根据临床研究显示,该病常伴随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还可能伴发其他菌感染,诊断时最好结合细菌学检查。
  该病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最急性病例刚开始发病时看不到明显症状就突然发病。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2~3周龄雏鸭,1~8 周龄鸭高度易感,尤其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发病和死亡,1周龄内雏鸭很少发病。随着日龄增加,尤其在5~6周龄后对本病抵抗力增加,8周龄以上的很少见此病发生。种鸭很少发病,但可以成为传染源。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多发于几日龄的雏鸭。最常见的症状是精神沉郁,流眼泪和流鼻液,轻度咳嗽和打喷嚏,张口呼吸,有时会出现分泌物干涸堵塞鼻孔,排绿色稀粪。病鸭腿无力,不愿走动,站立不稳,常用喙抵地面;濒临死亡的鸭子常不自主的点头,摇头摇尾,扭颈,前仰后翻,翻倒后划腿,头颈歪斜等神经症状。多数病鸭死前可见抽搐,死后常呈角弓反张姿势。病程一般为1~3 d。肉眼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性的多少不等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可发生于全身浆膜面,心包液增多,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絮状物,心外膜表面覆盖有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长者,纤维素性渗出物凝结,使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难以剥离。肝脏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覆盖,极易剥离。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有的与胸腹壁粘连。脾脏多肿大,表面有纤维素性膜。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可见脑膜充血、水肿,也可见到纤维素性沉着物附着。
  慢性病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和胫、跖关节肿大,关节液增多。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多,粘稠,乳白色。有的病鸭可见腹腔积液,呈橙黄色,间或有絮状物。有神经症状的慢性病例表现纤维素性脑膜炎,可见脑膜水肿、增厚,脑膜与脑组织间有纤维素性物质粘连。
  4 诱因
  引发该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恶劣的饲养环境
  (2)微量元素和其他维生素的缺乏
  (3)应激
  (4)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并发感染等
  5 预防
  (1)消灭传染源,一旦发现该病应果断淘汰带菌种鸭,避免造成垂直传染。处理时要远离鸭场。
  (2)保证圈舍环境卫生,最好定期消毒和灭菌。
  (3)科学养殖,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饲喂优质饲料,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取。
  (4)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减少各种不良应激。
  (5)制定适合本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上一篇:肉鸡呼吸道症状的成因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禽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