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鸡消化道真菌病的诊治

时间:2018-10-0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1、病原

引起本病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属的白色念珠菌,在沙保氏琼脂上培养形成白色奶油状且凸起明显的菌落。幼龄培养物由圆形出芽的酵母细胞,菌体大小约为5.5×3.5微米,可伸长形成假菌丝,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但是着色病原甚均匀;老龄培养物菌丝有横隔,偶然出现球形的肿胀细胞,细胞壁厚,即所谓厚膜孢子。

2、流行病学

本病可发生于多种禽类(鸡、火鸡、鸽、鹅、及鹌鹑),尤以鸡、鸽和火鸡常见,其次是鹅。在发病动物中,幼禽的易感性大于老龄禽。病原体随着病禽的粪便和口腔分泌物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的环境、饲料和饮水;易感动物则由于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感染,消化道黏膜的损伤也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本病也可以通过污染的蛋壳感染。恶劣的环境卫生及禽群过分拥挤,饲养管理不良等,均可诱发本病。

3、临床症状

本病多感染2月龄以内的小鸡,成鸡感染较少。其症状多为全身消瘦,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倦怠无神,喜饮水,厌食饲料,绒毛稀少,皮肤干燥,嗉囊积食,触膜松软,稍加压力即可见酸败的口水流出。其口腔有酸臭味。严重病例呼吸急促、下痢、脱水衰竭而死。成鸡也有感染,其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饮水多、嗉囊肿大松驰、鸡冠变暗、羽毛松乱、逐渐消瘦、精神萎靡,从而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

4、病理变化

病变多位于消化道,尤其是嗉囊,在黏膜的表面散布有薄层疏松的褐白色坏死物,并散布有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灶,表面往往剥脱。此种病变也可见于口腔、咽及食道,口腔黏膜上面的病变形成黄色、干酪样的溃疡状斑块。腺胃偶尔也受侵害,表面黏膜肿胀、出血,表面覆盖一层黏膜性或坏死性渗出物,肌胃的角质层发生溃烂。心冠沟脂肪消失,心包液有大量白色尿酸盐的沉淀物。

5、诊断依据

本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其特征为软嗉囊症和酸臭气味。剖检可见口腔、食道有假膜,最突出的是嗉囊黏膜增厚、皱褶加深、附有多量的豆腐渣样坏死物。

用病料直接涂片镜检,有时很难确认孢子或菌丝,因此需进行分离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经27°C和28°C培养24-28小时,可形成白色奶油状高度隆凸的菌落,菌落具有酿酒味,涂片镜检可见卵圆形出芽的酵母细胞,老龄培养物可出现隔膜的菌丝和球形带厚膜的肿胀细胞。

在实验动物中,家兔对本病最易感,病料经皮下注射0.5毫升,可在肾、心脏形成局部肿胀,有时可能发生全身性反应。

6、防治措施

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由发霉变质的饲料、垫料或污染的饮水等在鸡群中传播,因此不能用霉变饲料与垫料,保持鸡舍清洁、干燥、通风可有效防止发病。

潮湿雨季,在鸡的饮水中加入0.02%结晶紫或在饲料中加入0.1%赤霉素,每星期喂2次可有效预防本病。

本病菌抵抗力不强,用3%~5%的来苏儿溶液对鸡舍、垫料进行消毒,可有效的杀死该菌。

治疗用0.1%结晶紫饮水,或用制霉菌素、土霉素,每千克料各1片,连喂3天,治愈率达95%。

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50-100毫克,连喂7天,同时饮水中加入硫酸铜(1∶2000),连饮5天,可减轻病变的程度。仅供参考。

上一篇:一起雏鸭高死亡病例的诊治

下一篇:秋冬季节鸡慢性呼吸道病的防控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