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杨拉也 - 小 + 大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伪狂犬病毒诱发。伪狂犬病毒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与进化性,疾病阳性感染几率居高不下,加之规模养殖中管理与疾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大量外购种猪及频繁交易,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疾病蔓延扩散的风险不断加大。 一、伪狂犬病发生的原因 1、猪种购买不规范。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也相应升高,猪肉价格随之不断攀升,由此规模化养殖场急于扩大建设规模,到处大量购买猪种。大规模猪种流动加大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2、仔猪免疫方法不当。部分防疫工作人员疫苗使用知识不足,也未能认真阅读相关说明书。一般情况下,防疫工作人员一概用生理盐水稀释各类不同疫苗,如此将很难保证疫苗的实际效价。 滥用抗生素。研究发现,在免疫前后使用抗生素会影响到疫苗免疫效价,如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糖皮质激素及卡那霉素等药物会抑制病猪的抗体形成,降低免疫效果。因而,在免疫前后避免或尽量不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 二、伪狂犬病的防治对策 通过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养殖户可从规范猪种、免疫方法与程序,以及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等方面进行防治,降低猪伪狂犬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1、规范猪种引入,坚持自养自繁。引入不健康仔猪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规范猪种引入是疾病防治的首要工作。养殖户应注重从专门的养殖场购买仔猪,强调仔猪引进的质量保证。在购买过程中应保证仔猪来源于阴性猪场,并做好必要的消毒、隔离,以及检疫工作。仔猪来源于阴性群,也应对其进行隔离,并于40天~60天后进行采血检查。在一定条件下,养殖户可实行自养自繁。 2、规范免疫方法与程序。防疫人员应认真阅读免疫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并严格使用专用稀释液对疫苗进行处理,避免操作不当而造成免疫失败。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很难控制伪狂犬病毒传播,这一情况与缺乏正确有效的免疫方法有极大关联。传统上常用的免疫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以及基因缺失苗,将三种疫苗的免疫原性相比较,基因缺失苗的免疫性更为突出,值得推荐使用。母源抗体消长的规律是仔猪首免的依据标准,一方面要降低对母源抗体的损伤与干扰,另一方面要拮抗病菌的传播与感染,有效规避免疫空挡。 3、定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首先应加强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周进行1次~2次全面性消毒,清扫相关的垃圾及废弃废物,无害化处理使用过的疫苗,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控制猪圈周边人员或车辆的出入,防止基因重组或病毒变异。 |
上一篇:规模猪场僵猪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