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病猪突然死亡,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在 50%以上,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可发生,但以 3 月—6 月龄的猪较多发,常发生于 春季4 月—5 月和秋季9 月—11 月。因 此,被称为“中大猪杀手”,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潜伏期长短不一,潜伏期依菌株毒力和感染量而定,自然感染一般为 l~7 d,人工感染的临床症状发生在感染后 4~12 h。临床症状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4 种。 1.1 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 41℃~42℃,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 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 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 1.2 急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达 40.5℃~41℃,严重的呼吸困难、咳 嗽、呈败血症。剖检可见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1.3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 39.5℃~40℃,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 常,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剖检可见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常发生于膈叶),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或与肺之间粘连。 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2 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 月—5 月 和 9 月—11 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暴发流行;此外,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 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该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兴起,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呈现以下新的流行特点: 2.1 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增高 以往虽然仔猪发病率较高,但病情一般不太严重,死亡率也较低,现在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增加的趋 势。特别是不少中小型养殖户,断奶后刚转入保育舍的仔 猪,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在气候突变、分群、变换饲料等 产生的应激因素下,极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常常造成大批 仔猪死亡。 2.2 规模场发病率增高 近年来,随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异地引种交易和长途运输频繁,造成许多携带病原的隐性感染猪(如种猪)带 菌异地传播,导致该病在一些猪场大面积流行;同时,由于规模猪场饲养密度较大,隐性感染严重存在。如在初次发病猪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趋向缓和,但隔一段时间后又可能暴发流行,病愈猪或隐性感染猪则成为带菌者,是疾病 再次暴发和流行的潜在传染源。 2.3 混合感染居多 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较低,许多养殖场为了保证猪舍温度,而忽视了通风换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最容易诱发该病。而呼吸系统疾病一般都有易发难治,且极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的特点。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当前临床上有 70%左右的病例经常与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支原体肺炎、多杀性巴氏 杆菌病、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从而加重病情,引起严重的 “高热综合征” 或“呼吸道病综合征”,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从而加大了防治难度,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