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5-10年努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大幅提升,非优势、耗水型产业规模显著降低,每个县建成1-2个10万亩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基本构建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投入减量、生产清洁、资源节约、循环再生的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蓝天白云相连、绿草果树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间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粮经饲种植面积比例调整到4:3:3左右,草食畜牧业全产业链基本构建,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比重达到50%。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4:1。 ——生产方式提档升级。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步提升。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经营方式优化升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稳步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自畜牧业和饲草产业的比重超过50%。 ——区域生态美化升级。生态功能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增加3个百分点以上;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环境更加宜居,“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格局初步构建。 三、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区域发展新优势 (七)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主要包括辽宁朝阳,山西大同、朔州,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以及陕西榆林相关县市。该区域干旱少雨,年降雨量由东南部的400-500毫米降到西北部的200-300毫米,草原退化、耕地沙化问题突出,玉米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不足。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控制耗水型产业发展,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重点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推广高效节水、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适度发展杂粮杂豆、马铃薯及设施蔬菜等作物,控制露地蔬菜生产面积,积极发展耐盐耐旱的沙生植物;适度发展生猪养殖,适度扩大草食畜牧业规模。 (八)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包括陕西延安、榆林,甘肃庆阳,宁夏固原,山西忻州相关县市。该地区大部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盖度低,年降水量大约400-600毫米,干旱频发。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推进保护性耕作,提升旱作节水农业规模,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重点促进苹果、红枣等特色果业品质升级,做大做强特色杂粮和薯类产业;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人工种草,发展特色牛羊产业。 (九)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张家口、承德相关县市。该区域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从600毫米向300毫米递减,是京津冀地区主要饮用水源涵养地。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发展山坝生态型种养业和节水农业,重点压缩籽粒玉米生产,稳定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生产,推动仁用杏、板栗、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绿色化精品化发展,加强天然草原保护和优质饲草料生产,发展优质生鲜乳及制品,推广肉牛、肉羊舍饲圈养。 四、优化生产结构,构建农牧产业新体系 (十)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以农载牧,以畜定草,加快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调减籽粒玉米500万亩以上,发展全株青贮玉米,推广秸秆青贮、黄贮、微贮、压块、膨化等利用方式,不断提高玉米饲料化利用水平。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扩大苜蓿、燕麦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鼓励苜蓿裹包青贮、干草调制加工贮运,推进牧草产业化。对水土匹配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原,加强改良,提升产草能力。加强草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草种保育扩繁推一体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