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和致死率很高。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物,传染病学分类属于立克次氏体,寄生于动物血液中,可吸附于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中;附红细胞体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发热性和溶血性疾病。现将一例猪瘟与附红细胞体混感的病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养猪户崔某饲养10头60日龄仔猪。2016年4月28日,进行过猪瘟疫苗免疫,剂量为每头猪免疫4头份猪瘟细胞苗,在免疫前有个别猪腹泻,免疫后陆续发病,5月6日开始出现死亡,到5月10日共死亡3头猪。现场查看饲养情况,该养猪户的猪圈地面为水泥光面,喂食时,将饲料直接撒到地面上让猪自由采食,圈舍一边有水泥砌筑的水槽,水槽中的水已经被粪尿污染,呈现黄绿色,有2头猪正在饮污水。 2、临床症状 观察猪群整体精神状况较差,采食量和饮水量均较少,7头猪都腹泻,排出黄绿色粪便,肛门基本都被粪便污染,皮肤粗糙,毛焦肷吊,尿液呈黄色。猪皮肤开始发病时发红,后期发白、发黄,后背毛孔有细小出血点,耳缘和四肢内侧出血点密集呈紫红色,最终衰弱死亡。病猪弓背,公猪包皮积液。 3、剖检 血液稀薄,凝固缓慢;心冠脂肪液化呈胶冻样;肝脏黄疸,胆囊充盈,剪开胆囊发现胆汁浓稠;脾脏略肿胀,边缘有出血丘;肾脏略肿大,中央凹陷变形;肺脏淤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周边出血呈紫黑色;膀胱内部充满黄色尿液,黏膜弥漫性出血。 4、实验室诊断 1) 用5 mL注射器先吸取2 mL左右的生理盐水,在病猪的耳静脉抽取少量血液,与生理盐水混合后,呈现鲜红色即可。取1滴混合血滴加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一侧边缘接触血液引流,轻轻压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压片后置于1 000倍油镜下观察,发现视野下红细胞表面全都有不规则小体附着,小体有星状折光性,附着特别多的红细胞变形为“菠萝样”,液体中也有大量小米粒大小呈不规则运动的小体。 2) 无菌采集血液、淋巴结、心、肝、脾、肺、肾,血液经4 000转离心取血清,用剪子和镊子将采集的脏器各取少许放入研钵,按1∶5加入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研磨成糊状。用病料研磨液进行病原学实验,结果猪瘟RT-PCR结果阳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综合诊断为猪瘟和附红细胞体混感。 5、防治 1) 全猪群均使用猪瘟细胞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剂量按照10头份/头,注射时一猪一针,避免交叉感染。 2) 注射疫苗24 h后,全猪群注射植物血凝素,同时配合林可霉素注射液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 3) 对水泥地面和水槽,每天用清水刷洗、消毒。 4) 饲料中另外添加维生素C和脱霉剂。 采取上述措施,3 d后猪群症状缓解,7 d后全部康复。 6、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在转群、换料等应激状态存在的条件下,投放维生素C或多维能很好保护猪群,减少疾病发生。保持猪舍干燥,增加通风。粪尿勤清除,经常清扫和消毒地面。 2)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状况,适时做好疫苗免疫。选择健康的猪场引进仔猪,仔猪引入后先隔离观察,观察无异常,进行疫苗免疫后方可混群。 3) 季节变换等应激状态下,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和维生素C可有效预防附红细胞体病发生。 7、体会 1) 猪瘟病毒野毒在猪瘟疫苗的免疫压力和自身变异基础上不断变化,致使猪群感染后症状不典型,诊断上似是而非,这种情况下,光凭肉眼观察解剖判断往往很难正确诊断,可以借助实验室诊断综合诊断。 2) 饲养方式和环境卫生至关重要,本病例中,饲养环境较差,发病后,粪尿直接污染饲料和饮水造成交叉感染。养猪应推广自动给料、水系统,安全卫生。 3) 从大量的临诊经验来看,猪瘟细胞苗免疫效果好于脾淋疫苗,接种后免疫副作用小,紧急接种时安全可靠,能迅速控制病情。对于猪瘟流行地区可适当提前免疫,同时适当加大疫苗使用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