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禽脑脊髓炎的防治

时间:2014-09-1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禽脑脊髓炎是禽脑脊髓炎病毒(AEV)侵害幼龄禽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可感染任何年龄禽,1~2周龄雏禽临床症状明显,但3周龄以上的禽虽可感染却很少有症状。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为特征,故又称流行性震颤。由于该病即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使雏禽淘汰率高,成年禽产蛋率下降,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一、病原
        其病原为禽脑脊髓炎病毒。属于小 RNA病毒科中的肠道病毒,无囊膜。本病毒对氯仿、酸、胰酶有抵抗力。
        二、流行特点
        该病毒对乙醚、胰蛋白酶和去氧核酸酶有抵抗力,还耐高温和冷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多数在冬、春季(育雏高峰期的月份)易发生,主要侵害1月龄以内雏禽,8周龄以内的禽有抵抗力,常表现为隐性感染。
        三、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1.临床症状。经胚胎感染的雏禽潜伏期为1~7天,而通过直接接触或经口接种时至少11天,刚发病的病禽目光呆滞,随后出现进行性共济失调,最终卧倒一侧,头颈颤抖明显,虚脱而死亡,少数耐过的禽可存活,但其中部分失明。本病有明显的年龄抵抗力,2~3周龄感染后很少出现临诊症状,成年禽感染可发生暂时性产蛋下降,但不会出现神经性症状。
        2.剖检变化。可见病雏的肌胃有带白色的区域,它由侵润的淋巴结细胞团块所致。脑和脊髓的肉眼病变不明显。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和某些内脏器官,脊髓膨大部和中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其周围形成套管状细胞侵润。
        四、实验室诊断
        1.致病性试验诊断。无菌取病禽的脑组织做成1:10悬液,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易感的6日龄无AEV母源抗体的易感禽胚的卵黄囊内,接种后12天后, 检查禽胚的病变情况。若发现禽胚不运动、脱水严重,有的甚至死亡;未死亡的禽胚孵出后,6天时若出现共济失调和头颈部震颤等特征性症状,即可确诊为该病。
        2 琼脂扩散试验诊断。采集发病雏禽的血清用琼脂扩散试验方法检测,在琼脂平板上若出现明显的沉淀线(判断结果为+++),即可判为阳性。
        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方法可确诊为禽脑脊髓炎。 
        五、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要改善育雏的卫生条件,特别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饲养密度。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防止外源性致病菌传入。除搞好环境卫生外,禽场外定期进行消毒,禽舍内用5%的漂白粉进行消毒。应保证禽群有充足的全价饲料和饮水,并添加黄芪多糖、维生素B、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等以增强禽群的免疫力和减少应激。同时,还应保持舍内干燥,通风良好。
        2.加强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有效方法。用弱毒苗通过饮水或喷雾的途径免疫产蛋前4周的母禽,以此防垂直感染,产生的母源抗体能保护2周雏禽不受在本病毒的接触感染,还可以防止产蛋禽群感染后引起暂时性产蛋下降;通过对12周龄后备种禽经饮水进行首次免疫接种弱毒苗,16周龄时经饮水进行二次免疫接种弱毒苗,通过以上免疫方法,免疫期可达1年以上。
        3.发病及时治疗。发生该病后,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对病禽及时隔离对症治疗,减轻症状,使用抗生素前应先做药敏试验,选用对该菌敏感较强的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另外,还要注意做好紧急消毒措施,坚持应用两种不同的消毒剂轮流使用,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4.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可以防止疾病的传入或扩散。尽量做到自繁自养,避免外来病带入。如需引种,需到规模化、正规化、规范化种禽场引进,引进前需做该病的病原检测,引进后也要隔离1个月,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入圈。
        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药物。发生该病时,除隔离、消毒等防疫措施外,对发病或受威胁的雏禽用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治疗,同时还采用常规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上一篇:蛋鸡不能忽视的疾病—肠道型感冒

下一篇:蛋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