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0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兽医 - 小 + 大
6.种猪选留主要有哪几个阶段? 种猪选留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 (1)断乳初选。在仔猪断乳时进行。根据母猪生产情况及仔猪发育表现,除出现遗传疾患个体全窝放弃外,最好能对核心群后代实施全群测定。但限于测定设备、工作强度及后期公猪处置等多方面因素,一般根据需要选留种猪的数量确定后备猪的测定规模,公猪的留种率一般为1%左右,母猪不能大于10%。挑选的标准为:符合本品种的外形标准,生长发育好,体重较大,皮毛光亮,背部宽长,四肢结实有力,乳头数在6对以上。重点为无遗传缺陷和外形,如瞎乳头。 (2)保育结束阶段二选。保育结束时一般仔猪达70日龄。这时主要是剔除发育异常的猪。保育猪要经过断乳、换环境和换料等几关的考验,断乳初选的仔猪经过保育阶段后,有的适用力不强,生长发育受阻,有的生理缺陷逐步显现。因此,在保育结束时需要对断乳初选的仔猪进行第二次选择,将体格健壮、体重较大、没有副乳头和公猪睾丸良好的初选仔猪转入下阶段测定。 (3)测定结束阶段三选。性能测定一般在5~6月龄、体重达85~115千克结束。这时个体的重要生长性状(除繁殖性能外)都已基本表现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是选种的关键时期,应作为主选阶段。 7.选育可以提高猪的瘦肉率吗?瘦肉率是不是越高越好?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胴体瘦肉率遗传力很高,所以直接对胴体瘦肉率进行选择,可以有效地提高猪的瘦肉率。实际选种时,通常采用活体背膘厚间接选择胴体瘦肉率。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分追求胴体瘦肉率,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主要是肉的品质和猪的繁殖力会下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瘦肉率并不要求无限提高。 8.为什么需要种猪性能测定?如何开展? 特指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对测定群个体本身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度量,并依此对该个体的遗传性能作出评价和预测。根据《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要求,进行性能测定的性状指标共有15项。其中,繁殖性状有总产仔数、活产仔数等;生长发育性状有达100千克体重日龄、100千克体重的活体背膘厚、眼肌面积(厚度)等;肥育及胴体性状有饲料利用率、屠宰率、瘦肉率等。 性能测定的开展,可以根据所测定个体以上性状表型值的获取进行组织,如总产仔数的测定,可直接记录生产母猪分娩时总的产仔数,并记录可能影响总产仔数的所有因素,包括生产母猪胎次、产仔季节和品种等。 9.理想后备公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后备公猪体质要结实紧凑,肩胸结合良好,背腰宽平,腹大小适中,肢蹄稳健。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耳型、头型和体型等。公猪睾丸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无隐睾或单睾,无疝气和包皮积尿而膨大等疾病。 10.理想后备母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的后备母猪(见图2)腹线有7对以上突出、排列整齐的乳头;阴户大,且不向上或一边翘起;趾大小均匀,间距合理;前后肢系部、膝、跗关节支撑理想;尾根高起,生长在臀部合理的位置;体长、背腰平直;后腿长且肌肉丰满,但并不呈“球状”;前后肢之间宽度合理;肋骨形状良好,呈桶状;面颊清秀;体躯相对较瘦,肌肉较丰满。 11.常见的商品猪生产杂交模式有哪些? 在商品猪生产中,通常会利用2个或2个以上品种进行杂交,以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商品猪的生产效益。生产中常见的商品猪生产杂交模式有以下几种: (1)二元杂交。最为简单的一种杂交方式。利用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商品代能获得100%的个体杂种优势。一般要求父本和母本要来自不同的具有遗传互补性的两个群体。在我国一般以地方品种或培育品种为母本,以引入猪种作父本。 (2)三元杂交。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杂交方式。由于母本是二元杂种,能充分利用母本的杂交优势,终端产品也能充分利用个体杂种优势。另外,三元杂种比二元杂种能更好地利用遗传互补性,杂交效果明显。在我国多次试验证明,以地方猪种作母本时,采用大白猪或长白猪为第一父本,用杜洛克猪作为终端父本,能获得较满意效果。目前,杜长大三元杂交模式是商品猪中应用最广的杂交模式。 (3) 四元杂交。即使用二元杂种公猪与杂种母猪进行交配以生产商品肉猪的模式。由于商品代的父、母本都是杂种,从理论上讲能充分利用个体、父本和母本杂种优势。与三元杂交相比,商品代猪更好地利用了亲本的遗传互补性,杂交效果显著。这种杂交方式已成为一些大公司生产杂交商品猪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杂交配套体系,并且需要保持4个最合适的种群,一般规模不大的公司无力承担。 |
上一篇:哺乳母猪的管理
下一篇:后备猪的隔离饲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