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饲养管理 > 养猪管理 > 文章

生猪养殖技术问答(二)

时间:2014-09-0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兽医 - 小 + 大

    1.猪良种有什么要求?
    所谓良种,一般应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如果其生产目的是要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许多我国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但如果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长白、大白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2.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和社会背景等千差万别,根据地方猪种的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下垂,肌肉发达。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毛粗密,多为黑色。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母性好,窝产10~12头,乳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 华南型。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性成熟早,母性好,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9头。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母猪产仔数10~12头,乳头6~7对。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下垂。性成熟早,以繁殖率高著称于世。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10头,乳头5~6对。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毛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头5对居多,窝产仔5~6头,哺育率不高。成年体重小,属晚熟品种。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3.母猪的生产周期如何?
    母猪的生产周期,包括空怀、怀孕和哺乳等几个时期,相对应的是配种、接产和断奶等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时期母猪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增加生产效益。母猪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饲养时间如下:断奶至配种阶段(饲养1~2周),配种怀孕阶段(饲养16周),分娩哺乳阶段(饲养3~5周)。
    4.影响猪选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猪选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1)选择比例。留作种用猪只数量占总性能测定猪的比例。该比例越低,则选择效果越好。
    (2)主动育种群体规模大小。主动育种群,指的是用于繁殖下一代种猪的公猪和母猪数量,及有生产性能记录的后备猪的数量。在同样的选择比例情况下,主动育种群规模越大,遗传评估的正确性越高,选择效果就越好。
    (3)遗传评估方法。根据后备猪及其祖先、同胞的生产性能记录,计算出后备猪的种用价值高低。目前,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是最常用的遗传评估方法。
    5.为什么要开展跨场间联合育种?
    猪的育种之所以要开展跨场间联合育种的原因是:单个场的种猪数量都有限,要想取得比较大的遗传进展或者选育出生产性能优良的专门化品系比较困难,因此,需要联合选种方向相同的种猪场共同进行选种,这样就可以增加主动育种群的数量,获得较大的选择效果。
    影响猪联合育种效果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场间的联系程度,这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其一是环境因素间的联系,如两个猪场的猪饲养在同一猪舍中,由于具有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而形成的联系;其二是遗传联系,指两个猪场的猪只之间具有血缘关系。这两者都可以提高后备种猪遗传评估的正确性,但只有遗传联系,才能增加主动育种群规模,提高选择效果。一般两个猪场如果有6%~10%以上的种猪后代存在遗传联系,就可以有较佳的选择效果。

上一篇:哺乳母猪的管理

下一篇:后备猪的隔离饲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