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饲养管理 > 养禽管理 > 文章

肉鸡养殖主推技术介绍(四)

时间:2014-07-0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7.放养管理。
    (1)放养密度与时间。一般选择4月初至10月底放牧,这期间林地杂草丛生,虫、蚁等昆虫繁衍旺盛,鸡群可采食到充足的生态饲料。此时,外界气温适中,风力不强,能充分利用较长的自然光照,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其他月份则采取圈养为主放牧为辅的饲养方式。一般在4周龄后开始放养,放养密度以每亩100只左右为宜。初训的2~3天,因脱温、放养等影响,可在饮料或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等,以防应激。 随雏鸡长大,可在舍内外用网圈围,扩大雏鸡活动范围。放养应选择晴天,中午将雏鸡赶至室外草地或地势较为开阔的坡地进行放养,让其自由采食植物籽实及昆虫。放养时间应结合室外气候和雏鸡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2)归牧调教。放养训练为尽早让鸡养成在果园山林觅食和傍晚返回棚舍的习惯,放养开始时,可用吹哨法给鸡一个响亮信号,进行引导训练。让鸡群逐步建立起“吹哨—回舍—采食”的条件反射,只要吹哨即可召唤鸡群采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鸡只会逐步适应外界的气候和环境,养成了放牧归牧的习惯后,全天放牧。
    (3)轮牧划定轮牧区。一般每5亩地划为一个牧区,每个牧区用尼龙网隔开,这样既能防止老鼠、黄鼠狼等对鸡群的侵害和带入传染性病菌,有利于管理,又有利于食物链的建立。待一个牧区草虫不足时,再将鸡群转到另一牧区放牧,公母鸡最好分在不同的牧区放养。在养鸡数量少和草虫不足时,可不分区,或采取每饲养3批鸡(一般为1年)后要将放养场转换至另一个新的地方,使病原菌和宿主脱离,并配合消毒对病原做彻底杀灭。这样不但能有效减少鸡群间病菌的传染机会,而且有利于植被恢复和场地自然净化,同时通过鸡群的活动,可减少放养场内植株病虫害的发生。
    (4)棚舍附近需放置若干饮水器,以补充饮水因鸡接触土壤,水易污染,应勤换水。
    (5)定人、喂料定时定点的日常管理。定时定量补饲喂料时间要固定,不可随意改动,这样可增强鸡的条件反射。夏秋季可以少补,春冬季可多补一些。生长期(5~8周龄) 的鸡生长速度快,食欲旺盛,每只鸡日补精料25克左右,日补2~3次。育肥期(9周龄至上市)鸡饲养要点是促进脂肪沉积,改善肉质和羽毛的光泽度,做到适时上市。在早晚各补饲1次,按“早半饱、晚适量”的原则确定日补饲量,每只鸡一般在35克左右。
    (6)勤观察。放养期日常管理还要做到“四勤”。一是放鸡时勤观察。放鸡时,健康鸡总是争先恐后向外飞跑,弱鸡常常落在后边,病鸡不愿离舍。通过观察可及时发现病鸡,进行隔离和治疗。二是补料时勤观察。健康鸡敏感,往往显示迫不及待;病弱鸡不吃食或吃食动作迟缓; 病重鸡表现精神沉郁、两眼闭合、低头缩颈、行动缓慢等。三是清扫时勤观察。正常鸡粪便软硬适中,呈堆状或条状,上面覆有少量的白色尿酸盐沉积物;粪便过稀为摄入水分过多或消化不良;浅黄色泡沫粪便大部分由肠炎引起的;白色稀便多为白痢病;排泄深红色血便可能为鸡球虫病。四是关灯后勤观察。晚上关灯后倾听鸡的呼吸是否正常,若带有“咯咯”声,则说明有呼吸道疾病。
    (7)卫生防疫。黄羽肉鸡养殖通常较白羽肉鸡饲养时间要长,有的还要放养接触外界与土壤,鸡接触病原菌多,给疾病防治带来了难度。因此,必须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
    二、育肥期饲养管理技术
    1.适当控制营养需要。按黄羽肉鸡营养水平,饲养那些中、慢速型黄羽肉鸡是一种浪费,应该适当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应根据实际饲养方式、环境条件及其他因素进行调整。例如,放牧条件下饲养黄羽肉鸡,鸡可以采食到天然动植物饲料,只需补充部分营养物质就可。但因商品鸡生长快、食欲旺盛,所以,补充饲粮中必须含有较高能量和蛋白质,一般饲料中代谢能要高于育雏期,粗蛋白可略低于育雏期,并且增大喂量,供给充足饮水。
    2.实行公母分群饲养。由于公母鸡对营养的需要不同,生长发育速度也不同,公母鸡分开饲养不仅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因为公鸡发育快,可比母鸡提早上市一周左右。通过阉割去势再进行肥育,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这个传统习惯在许多地区农村至今仍然保持。 

上一篇:肉鸡养殖主推技术介绍(三)

下一篇:林下养殖绿壳蛋鸡基本技术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