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0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猪瘟、猪肺疫病流行广泛,两病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严重危害。现将某养猪户病例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06年5月中旬,某养猪户饲养猪130头,接连出现发病现象。起初见有几头发病,而后不断增加,3天内出现有30多头猪发病,不同日龄的猪均有发病。病发突然,病猪表现精神沉郁,拱背,少食或不食,咳嗽,肌肉震颤,常挤卧聚堆,体温升高41℃以上,耳根、颈部、腹下及股内侧等处皮肤有点状出血或紫红斑,指压不腿色,结膜发炎,眼角有黏脓性分泌物,口角、齿龈等处黏膜有溃疡,咽喉部肿胀,坚硬而热,高度呼吸困难,成犬坐姿势,口吐白沫,通常1~3天死亡。病程稍长病猪表现痉挛性咳嗽,流鼻汁,气喘,脓性结膜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内常带有黏液和血液,体弱无力,发抖,行动迟缓,摇摆不稳,通常在发病后4~6天死亡。本文来源于猪场动力网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猪多头。急死猪全身黏膜、浆膜、皮下组织和实质器官有充血和大小不一的出血点;下颌、咽及颈部、胸腔等多处淋巴结肿胀、出血,以肠系膜以及腹股沟处淋巴结出血肿胀明显,呈暗红色,切面多汁、弥漫性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花纹;大肠有扣状溃疡;肾脏色泽变淡,皮质部有小出血点,外观呈“麻雀卵”肾;胆囊黏膜有小出血点或溃疡;脾脏边缘见有紫黑色、隆起的出血性梗死灶,但不肿大;膀胱黏膜有少数针尖大的出血点;口腔、齿龈、扁桃体等处黏膜有小出血点或溃疡;咽喉部水肿,其周围组织有出血性浆液浸润,喉头和会厌软骨有程度不同的出血点;心外膜和心内膜有小出血点;肺急性水肿;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变化,肺有肝变、水肿、气肿和出血等病变,有的肝变区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浆液浸润,切面呈大理石状纹理;胸膜有纤维素性附着物,有的胸膜与病肺粘连;胸腔及心包积液;支气管、气管内含有多量泡沫状黏液,黏膜有炎症病变。 3 实验室检验 3.1 涂片镜检做心血、肝、脾组织及喉部水肿液涂片数张,瑞特氏染色镜检发现有数量较多、单个散在、有时见成双排列、呈明显两极着色的球杆状或短杆状、两端钝圆、无芽胞细菌,革兰式染色阴性。 3.2 病原分离培养无菌采取心血、肝、脾组织,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在血琼脂平板上可见湿润的水滴样小菌落,无溶血区,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 3.3 动物致病性试验将纯培养物做1:10生理盐水悬液,皮下接种小白鼠0.3ml,18~24h内小白鼠死亡,用小白鼠心血、肝、脾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和病死猪体内分离出的同样的革兰氏阴性小短杆菌。 3.4 生化试验本菌可在48h内分解葡萄糖、果糖、甘露醇和蔗糖,产酸不产气,产生靛基质,不发酵乳糖、麦芽糖和杨苷,不凝固石蕊牛乳。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 3.5 荧光抗体试验无菌采取病死猪扁桃体、脾、淋巴结、肾病料组织触片,猪瘟荧光抗体染色,均呈明显的猪瘟阳性反应。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该病为猪瘟病毒与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猪瘟与猪肺疫并发症。 4 防治措施 4.1 隔离病猪、严格消毒把猪群中病猪及疑似患病的猪立即挑出隔离,对圈舍及饲养用具用0.1%的百毒杀溶液进行全面彻底消毒,病死猪销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没发病的猪,紧急用猪瘟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在饲料中按0.05%的比例添加土霉素,连用7天。一周后对全群猪用猪肺疫疫苗口服接种免疫。 4.2 治疗病猪猪瘟高免血清,剂量0.5mg/kg体重,配合使用青霉素3万IU/kg体重,肌肉注射,2次/天,对病情严重的猪,另补静脉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生素C,本文来源www.powerpigs.net猪场动力网.同时,根据体温、呼吸等状况,采用解热等药物对症治疗,经连续3天的治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巩固疗效,视个别猪的病情状况,再连续应用青霉素2日以上,病猪迅速得到康复,5天后全群猪得到痊愈。据统计,整个病程共有80多头猪发病,死亡55头,病死率69%。 5 小结 猪瘟、猪肺疫是猪场中常见的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两病都呈现出败血性,感染病猪如治疗不及时易引起继发感染,两病的混合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造成更为严重危害,在诊断时要注意考虑。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与消毒,减少不良应激因素,防止饲料和饮水污染,规模饲养场(户)尽量做到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猪只,病猪及时隔离治疗,病死猪销毁无害化处理,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疫病流行地区定期用猪瘟、猪肺疫疫苗接种免疫,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
上一篇:猪丹毒的预防及治疗
下一篇:育肥猪食盐中毒的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