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 (德州学院农学系,山东德州253013)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定居、繁殖于禽类,尤其常见于鸡、火鸡、鸭、鹅和鸽等体内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幼禽常引起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成年禽则多为散发,以组织器官(特别是肺和气囊)发生炎症和小结节为特征。早在19世纪就有鸟类感染霉菌的报道,1842年Rayer首次发表了由白曲霉菌引起的曲霉菌病,1863年其他学者发现了由烟曲霉菌引起的曲霉菌病。近年我国各地报道了很多养禽场曲霉菌病的发病情况,但是土鸡的发病少见。2011年9月在德州市夏津县某土鸡养殖场发生了曲霉菌病病例,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某鸡养殖场8月下旬购回选育的土鸡雏3 000只,在引进后按常规方法投药预防鸡白痢,使用常规疫苗预防鸡新城疫、腔上囊病等。第14周龄开始出现发病和死亡,因养殖户认为外观似鸡白痢症状,马上使用治疗量的抗菌药物拌料饲喂,但是,疾病不仅没有控制住,反而病情加重,死亡率逐渐增高,发病6d后死亡数达到242只,死亡率为8.07%。兽医人员发现,饲料是自配饲料,饲料袋包装不具备防潮防水作用,饲料袋直接堆放在饲料加工间和育雏室旁的饲料贮藏间,加工贮藏间的地面没有水泥结构,不具备防潮作用,打开饲料袋发现饲料有结块变色,有发霉味。 2 临床症状 雏鸡发病初期精神沉郁,两翅下垂,闭目呆立一处,食欲减少甚至废绝,对外界反应淡漠。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气,头颈伸直,张口呼吸,有时可见甩头,有啰音,冠髯发绀。个别雏鸡眼睛感染,瞬膜下形成黄白色干酪样小球状物,眼睑突出。有下痢症状,最后倒地死亡,头向后弯曲,喙发紫。检查采食量与死亡的关系发现,采食量越多的鸡只,死亡速度越快。 3 剖检病变 剖检9例病死鸡,发现本次鸡感染病变主要见于肺和气囊。肺脏可见典型的霉菌结节,从粟粒到绿豆大小不等,结节呈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色,均匀散布在整个肺脏,捏上去质地较硬。肺脏弹性消失,质地变硬。气囊壁、腹腔和内脏浆膜也有与肺脏相似的霉菌结节,切面有层状结构,中心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内含丝绒状菌丝体。病程较长者,气囊增厚,表面有白色的霉菌性假膜和墨绿色的曲霉菌落,形成钙化灶。少部分鸡在肝、心、肾和脾脏也见到少量类似的结节。 4 诊断 4.1 根据发病日龄、饲料发霉、群发、症状特点以及剖检发现曲霉菌结节初步诊断为禽曲霉菌病。 4.2 病理组织学检查 发现病鸡发生弥漫性肺炎,病灶呈纤维素性肺炎和卡他性肺炎,肺泡和支气管充满黏液、核碎片、纤维素、白细胞等炎症细胞和霉菌菌丝。 4.3 取结节病灶压片直接显微镜镜检 取肺部结节,用两块载玻片压碎,加一滴生理盐水,在显微镜下观察见有分隔的菌丝,但没有见到成串分生孢子和顶囊。 4.4 取霉斑表面覆盖物涂片镜检 发现有球状成串分生孢子,孢子柄短,顶囊呈烧瓶状,连接在纵横交错的分隔分支的菌丝上。 4.5 分离培养 取霉菌结节病灶,接种于萨布劳氏(Sabouraud)培养基,经37℃培养10~12h,可见白色致密丝绒状菌落。经24~48h培养后,菌落形成大量孢子,其中心区浅蓝色,表面深绿色、灰绿色甚至为黑色丝绒状,而菌落边缘呈白色,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见顶囊长出分生孢子链,菌丝、孢子梗和孢子的形态与体内霉斑所见的霉菌形态相同。 4.6 动物试验 将分离到的烟曲霉接种于20日龄雏鸽4只,胸肌注射,4d后发病,发生症状及病理变化与雏鸡相同。 4.7 饲料霉菌检查 取1g饲料样品,加9mL生理盐水,摇匀,吸取上清液0.2mL,接种于萨布劳氏琼脂平板2个,培养3d,检查菌落,再换算成孢子含量,经检查换算,每克饲料中曲霉菌孢子含量为138个。 5 治疗与处理 5.1 立即停喂发霉的饲料,全场检查所有垫料、饲料原料等,处理已经发霉的各种材料物品,保持垫料与环境的干燥,注意通风防潮,严防发霉。 5.2 做好周围环境、鸡舍、用具等清洗消毒工作,每天带鸡消毒1次。 5.3 用制霉菌素拌料,雏鸡按5 000IU/只,每天2次,连用3~5d。食欲废绝的重症患雏,适当增加药量,直接灌服,连用3~5d。 5.4 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连用5d,增加机体的抗病力。 5.5 每天用1次阿莫西林饮水,连用5d,防止其他疾病的继发感染。 通过以上治疗与预处理方法的应用,土鸡群死亡数量明显降低,4d左右控制了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