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9-0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二、发展前景分析 奶业是新型朝阳产业,是节粮、高效、产业链关联度高的产业。随着法规的完善,政策的落实,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奶业生产、消费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各级政府重视奶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奶业发展,多次对我国奶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发改委等13个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促进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在国务院批准发布实施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中,奶业是优先发展的重点食物领域之一。各级政府把发展奶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将有力推动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势区域生产潜力大。目前优势区域成年奶牛单产水平仍然偏低,产量增长的潜力较大。随着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在良种良法配套基础上,奶牛平均单产每年可提高200-300公斤。随着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形成,各种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人工种草步伐加快,可提供更多的饲草饲料保障。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6亿多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三)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很大。目前,我国人均奶类占有水平仅25.2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乳制品作为重要的动物蛋白和钙质来源,将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食品。据统计,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将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预计到2015年有望实现2500万中小学生在校喝奶,年消费牛奶约200万吨。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扩大了对乳制品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将会多消费乳制品5公斤。日益扩大的乳制品消费需求,为奶牛优势区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提高奶牛单产为主攻方向,以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以提高生鲜乳质量为核心,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奶业合作组织为保障,提高优势区域奶业集约化、标准化、优质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示范带动全国奶业发展。 (二)发展原则 ——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综合考虑优势产区的基础情况、资源状况等因素,围绕龙头企业、消费市场建设集中连片的奶源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区域整体推进的格局。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奶牛存栏,防止奶业大起大落。同时要着眼奶业长远发展,统筹规划,加强引导,积极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优势区域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以农为本,理顺关系。切实加强良种繁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基础工作,增强奶农自我发展能力。鼓励企业与奶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保障质量,强化监管。将保障生鲜乳质量作为提升优势区域奶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生鲜乳质量监管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检测机构,强化检测手段,为奶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导向,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既要引导广大奶农和企业面向市场组织生产,又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奶农抗御风险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发挥大城市郊区、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四大产区的比较优势,选择313个奶牛养殖基地县(团场)(详见附表)进行重点建设。到2010年,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1300万头,年均递增6%;牛奶产量达到3500万吨,年均递增10%,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80%;奶业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优势区域奶牛存栏量达到1700万头,年均递增5%;牛奶产量达到5400万吨,年均递增8%,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达到83%以上;奶业生产等支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四、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市场优势。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奶类消费稳步增长。 资源优势。区域内气候条件适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业生产基础条件。 基础优势。区域内奶牛存栏量较大,基地县(团场)奶牛存栏在3000头以上,牛奶产量在1万吨以上;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繁育体系较健全;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具备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工优势。区域内具有在国内领先的乳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
下一篇:兽用安钠咖管理规定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