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3-2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二十一)口蹄疫 本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临诊以口腔粘膜、鼻端、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传播快,人畜共患。 症状:哺乳仔猪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但不出现水泡;成年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初期体温升高到40-41℃,不食,跛行,蹄冠、蹄叉、踵部皮肤温热红肿,水泡爆出,水泡液为淡黄色透明液,因出血而染红,水泡由小变大,最后破裂,出血成烂斑,严重时蹄壳脱落,个别烂斑也可在一周后痊愈,也易继发化脓性和腐烂性炎症。少数病猪口鼻也发生水泡。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场清洁卫生,严格做好消毒和预防接种疫苗工作。目前预防口蹄疫比较好的消毒剂是英国安德公司生产由大北农公司总经销的“农福”超浓缩病毒消毒剂;疫苗方面,多采用猪0型口蹄疫BEI(二乙烯亚脂)灭活油佐剂苗,接种一次免疫保护期可达6个月; 2.对可疑病猪要隔离,并采取紧急防治措施: (1)对40日龄以上的生长猪和种猪要紧急接种疫苗; (2)注射VE、亚硒酸钠注射液,注射量为:小猪1毫升,中猪2毫升,大猪3毫升,种猪5_8毫升,从而提高猪的免疫能力: (3)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提高猪的抗病力: (4)对哺乳仔猪还可腹腔注射Vc,提高抗应激能力;同时还要注射治疗心肌炎的药物,防止心脏衰竭而死亡: 3.一旦发生疫情,立即组织封锁、隔离、消毒、扑杀,并上报有关部门。 (二十二)猪链球菌病 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临床常见的有败血症型、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型、关节炎型和脑膜脑炎型。 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到41~43℃,呼吸困难,便秘,腹、肢部皮肤变紫兰色,少数病猪几小时内死亡。大多数病猪精神不振、低头沉郁,有的猪关节肿胀、跛行、卧底不起、眼结膜潮红、流泪或鼻涕,呼吸急促,耳、颈、腹下、和四肢皮肤大范围呈紫兰色,病期1~2天,体温下降到35~36℃,鼻孔流出带血泡沫,有的行走不协调、磨牙空嚼、后肢瘫痪、全身痉挛、迅速死亡。个别病猪后期成为慢性带菌病猪,关节肿大、关节囊发炎,站立困难,体温时有升高,最后消瘦,衰竭死亡。 防治: 1.春、秋两季或根据产仔情况及时进行猪链球菌疫苗免疫接种,肌注1毫升/头,接种前、后10天内最好不用抗菌药物; 2.作好猪舍、环境及用具的卫生消毒工作,消除外伤引起的感染因素; 3.发病时及使用药物治疗,常选用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病毒灵等药物,并配合VB1进行治疗; 4.必要时,用猪链球菌病冻干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二十三)猪李氏杆菌病 本病是有一种无荚膜、无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李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猪主要表现为脑膜炎、败血症和流产的特征。 症状:多数病猪(特别是仔猪)呈败血症病状,体温升高到42℃,精神沉郁、厌食呼吸急促,头、耳、腹部皮肤发绀。步态异常,后肢叉开坐地呈观星姿态,或转圈不停、痉挛、后肢逐渐麻痹,倒地后四肢划动,2—4天内死亡,怀孕母猪引起流产。 防治: 1.加强营养,搞好环境卫生,使猪群保持高水平的抗感染能力; 2.及时隔离病猪,加强猪舍及环境的消毒,并对症治疗; (1)硫酸链霉素或硫酸双氢链霉素10毫克/公斤体重·次,肌注2次/日,连用3—5天: (2)氨苄青霉素4—15毫克/公斤体重·次,加上庆大霉素1—2毫克/公斤体重·次,肌注2次/日,连用3天; (3)增效磺胺嘧碇钠注射液(每支10毫升含SD钠1克、TMP0.2克)0.05—0.1毫升/公斤体重·次,肌注,1—2次/日,连用3—5天。 (二十四)猪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发生在仔猪、生长猪,传染源是蚊、虫、鼠等。多数是隐性感染,少数呈急性,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水肿、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 症状:慢性水肿型多见,突出的症状是头部皮下水肿十分严重、明显,俗称“大头瘟”;急性黄疸型少见,多发生在中、大猪,主要表现为病猪体温时高时低,精神不振,眼结膜黄染,血红蛋白尿或血尿,鼻干裂,粪干成粒。母畜流产,有木乃伊,有的哺乳母猪无乳或乳腺炎。 防治: 1.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注意灭鼠、卫生、消毒等工作,在疫区必要时可用单价或多价弱毒菌苗预防接种; 2.发现可疑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并注意消毒和清理污染物; 3.猪群中发现病猪后,要全群投土霉素O.75—1.5克/公斤饲料,连喂7天。对病猪首选药为链霉素、青霉素,连用3—5天。 |
上一篇:发酵床养猪过程容易引起哪些疾病?
下一篇:母猪低温症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