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已在我国普遍流行,真实的发病率可能为报道的10倍之多,发病率和发病死亡率日趋增高,副猪嗜血杆菌已成为危害猪场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 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特点 在正常猪的鼻道里可以检测到副猪嗜血杆菌,带菌猪和慢性感染猪为本病的传染源。猪群中引入新饲养的种猪时,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是个严重的问题。可能导致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和促进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如气温突变、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寒冷潮湿,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饲养、密度过大、管理不当、饲料质量差、长途运输等,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本菌作为继发性病原菌,常继支原体、蓝耳、圆环病毒、流感、伪狂犬病毒之后发生继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增大死亡率,导致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饲养环境恶劣时发病,不良的卫生、管理和营养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哺乳阶段的仔猪、保育猪、育肥猪阶段均易感,尤其是在母源抗体消失后最易感,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临床症状 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 急性型:表现为发病快,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废绝,跛行,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不愿站立,体表皮肤苍白,体温升高(40.5℃~42℃),消瘦;关节发炎肿大,常常可见腕关节和遗传关节肿大;有的病猪震颤,共济失调,有的病猪耳梢发紫、眼睑周围皮下水肿、可视黏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临死前有的呈角弓反射,四肢呈划水样,2天~3天死亡。 慢性型: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和生长不良,关节肿大,被毛粗乱,生长缓慢,耳朵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严重肿大。咳嗽,呈腹式呼吸,少数病猪耳根发凉,不久后死亡。有些病猪出现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多可见浅黄色冻状水肿液。 生长育肥阶段 高热,食欲废绝,伴发不食、跛行、呼吸困难,严重者呈犬坐呼吸,临死前有脑膜炎症状,卧地、抽搐而死。如疾病暴发可能引起较高的死亡率。有的猪呈隐性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有传染性。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性浆膜炎,此外胸腔积液、心包液、关节液增多,可见大量胸腔积液,典型病例可见心外膜增生,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 疫苗防治 疫苗防治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办法之一,但副猪嗜血杆菌病血清型太多,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又不能对其他血清型感染形成交叉保护,故免疫效果不理想,现在国际上多推荐使用弱毒活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