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布局与主攻方向 按照“加快发展奶牛和兔鹅生产,积极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稳定发展羊毛羊绒生产,推动牧草产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主攻方向,促进节粮型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奶牛 充分发挥市场消费需求、饲草饲料资源和乳品加工优势,着力提高奶牛单产和产品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奶业。推进东北和内蒙古产区、华北产区、西部产区、南方产区和大城市周边产区等五大奶业产区建设,大力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动南方奶水牛产业发展。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做好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等基础性工作,建立苜蓿等优质饲草饲料基地,提高机械化挤奶率。净化奶牛良种群体重大疫病,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 (二)肉牛 加强东北、西北、西南和中原肉牛优势区建设,推动南方草山草坡肉牛业发展。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加强政策引导,逐步提高基础母牛存栏量,着力保障肉牛基础生产能力。牧区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调整畜群结构,转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重点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肉羊 加强中原、中东部农牧交错带、西北和西南等肉羊优势区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开发,不断提升肉羊养殖良种化水平。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引导发展现代生态家庭牧场,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牧区重点提升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加快周转,提高草原利用效率;半农半牧区着力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增强肉羊育肥和育肥羊供应能力;农区要充分利用饲草料资源,推广高效育肥模式,提高肉羊出栏量。 (四)兔 立足现有优势区域基础,巩固提升四川、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等重点省区兔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河北、山西等省区优势家兔生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逐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能力,加强兔肉加工和品牌产品的研发,提升兔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力度,加强地方良种兔的保护,加快优质种兔繁殖、推广,做强种长毛兔核心产业,加速节粮型兔业发展。 (五)绒毛用羊 以传统西北、东北、西南草原牧区为主产区,推进细毛羊、半细毛羊、绒山羊等绒毛用羊优势产业带建设。加强绒山羊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加大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绒毛综合品质和绒毛用羊生产性能。改进养殖方式,合理利用饲草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推广机械剪、分级整理等技术,加强产销衔接,增加养殖环节利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加绒毛用羊生产效益。 (六)鹅 积极发展华南养鹅区、华东养鹅区、东北养鹅区。华南养鹅区重点加强养鹅业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加强鹅产品的开发与加工。华东养鹅区要建立规范的繁育供种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依托资源环境优势,推广果(林)—鹅、种—养,鹅—鱼等综合生产模式,提高鹅养殖经济效益。东北养鹅区重点加强鹅地方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强鹅产品的技术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南方地区要大力推广桑、果园、林下人工种草养鹅、冬闲田季节性种草养鹅,提高农田利用率和养殖附加值,加强鹅产品的深加工开发。 (七)牧草 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积极推进人工种草,着力提升优质饲草供应能力。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生态特点,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减轻草原压力。围绕“一带两区”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开展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建设,推进苜蓿产业带建设,带动周边适宜区域发展优质苜蓿,提高苜蓿收割加工机械化水平;东北羊草产业区重点加强羊草改良,全面提升羊草产量,积极打造优质羊草基地;南方饲草产区,重点发展黑麦草、三叶草等一年生或多年生高产优质牧草,积极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和其他植物资源。加强牧草青贮等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种草养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