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5-22 点击: 次 来源:李旭阳 作者:阳光网站 - 小 + 大
我国从1996年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以下简称蓝耳病),至今已13年了。因为蓝耳病的免疫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造成疫苗的作用有限,因此才有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下面是我们对蓝耳病疫苗的一些看法。 灭活疫苗 对蓝耳病灭活疫苗的意见目前趋于一致:在体内不能繁殖,安全不散毒,但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W病在我国大面积流行近10年了,其灭活疫苗从最初的普通疫苗发展到今天的高效浓缩疫苗,免疫次数也越来越多,但猪场染疫后的发病率还是居高不下。 NVDC-JXA1株灭活疫苗 该疫苗一问世便成为某些人手中的“王牌”。在实验室条件下,用5头猪做实验,4头猪攻毒得到保护,然后就得出80%的保护率,在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扩群试验、田间试验、重复试验的情况下,26个生物制品企业就开始加班加点生产。在国外类似的试验一般由第三方专家进行,以保证试验的公正性。时间过去一年了,那些扩群试验、田间试验、重复试验不知做完了没有?在这些试验未进行完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该疫苗应慎用。 自家苗 在蓝耳病的控制上,自家苗无效,目前猪场已很少使用。 弱毒疫苗 弱毒疫苗的优点是能在体内繁殖,产生抗体快、成本低、免疫期长。美国兽医联合会主席莫瑞森教授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数个几千头的母猪场试验,证明在蓝耳病阳性场应用蓝耳病弱毒疫苗,可以减少母猪群的流产,应用在生长猪上有交叉保护作用,能降低临床症状,减少死亡率和散毒,提高日增重。不可否认,蓝耳病弱毒疫苗对同源毒株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交叉保护作用不完全,还不能完全满足养猪生产者的需要。美国现在很少使用蓝耳病弱毒疫苗,主要靠主动感染生产阴性猪来保证猪群的健康。在我国养猪密度大,散养户仍占据养猪业半壁江山的情况下,蓝耳病阴性场很难保持长久。目前,蓝耳病美洲株亚型已发现600种~800种,每个亚型“光顾”猪场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蓝耳病可以经空气传播,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也难以阻挡蓝耳病进入猪场。为了降低猪场的损失,猪群接种蓝耳病弱毒苗应该说是控制蓝耳病的一种选择。笔者见过一些蓝耳病阴性猪场和一些阳性稳定猪场,其中有的仅接种了蓝耳病灭活疫苗,这些猪场在蓝耳病暴发时,保育猪和哺乳子猪死亡率都超过了50%,甚至达到90%以上,母猪流产较多,中大猪也有不同程度的死亡,损失惨重。在当前我国的国情下,我认为猪群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是必要的,而且在若干年内,我国控制蓝耳病的主要策略可能仍是以疫苗为主,以综合防治措施为辅。 当然,我们在生产中的一些做法也影响了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这些因素有: 疫苗覆盖率过低。蓝耳病疫苗的覆盖率要达到85%以上才能产生良好的保护力,有些养殖场往往先在1栋或2栋哺乳子猪舍做实验,看看保育阶段是否有效;或在产后接种母猪,这些都难以达到较高的疫苗覆盖率。我认为,首次应用蓝耳病弱毒疫苗,种猪群和20日龄以上的猪都要接种,间隔4周后再全部接种1次。然后种猪群每年接种3次,后备猪配种前接种2次,子猪25日龄接种1次。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覆盖率,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接种疫苗4周内不能感染蓝耳病。因为蓝耳病病毒能够逃避免疫监视,导致4周后才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如果这段时间感染了蓝耳病毒,则会发病。如何减少这段时间的蓝耳病病毒感染呢?首先种猪群要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以减少种猪散毒;其次,淘汰出生时的弱子和断奶时的弱子。实验证明,蓝耳病阳性母猪垂直传给子猪的百分率仅为10%~15%,而且主要集中在弱子猪。因此积极地淘汰出生时和断奶后的弱子,可有效减少子猪蓝耳病的阳性率;子猪如寄养一定控制在24小时以内;还要禁止人员串舍和工具的相互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多点式生产体系和真正严格的全进全出,是控制蓝耳病有效的方法。新建场时一定要考虑多点式生产体系和小单元;生产过程中,要坚决做到全进全出,才能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 避免保育猪日龄差距过大,最大日龄和最小日龄尽量控制在一周以内。日龄差距过大,也会影响蓝耳病免疫效果,加速蓝耳病的传播。 非针头接种疫苗技术。实验证明,使用针头接种蓝耳病疫苗和非针头接种蓝耳病疫苗,后者保护力较好。 良好的营养和管理措施,是保证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新型蓝耳病疫苗 据报道,美国明尼苏达-MJ生物技术公司和明尼苏达大学共同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灭活亚单位疫苗。第三方独立兽医专家和大学在妊娠母猪当中进行了疫苗效果试验,结果显示:针对异源蓝耳病毒株,该疫苗可提供出色的免疫保护。有蓝耳病史的猪场使用疫苗后,能够稳定猪群的整体情况,并且对外来株提供了同步交叉免疫保护。该技术可以按照每个猪场的蓝耳病病毒类型,量身定做自源性疫苗。新疫苗给备受蓝耳病折磨的养猪生产者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疫苗是控制疾病的一种手段,不是灵丹妙药。因此,我们在使用疫苗控制疾病的过程中,还要加强综合防疫措施,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才能保证良好的免疫效果,保障猪群的健康,最大限度地发挥猪群的遗传潜力。 |
上一篇:猪夏季中暑的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母猪产后不食的原因与防治(一)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