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母猪的生产力,降低养殖的经济成本,目前国内外的集约化养殖场普遍采用21~28d龄的早期断乳。但由于过早地离开母猪以及环境和营养条件的变化,导致仔猪产生了食欲下降、烦躁不安和腹泻等问题,即断乳应激综合症。这是一直困扰着养殖者的主要问题,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为此,笔者就仔猪早期断乳应激综合症的产生因素、防治措施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1 仔猪早期断乳应激综合症的产生因素 仔猪早期断乳应激综合症是由于断乳时的强烈应激而产生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如下。 1.1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是指仔猪的日粮由母体的乳汁改变为自由采食的固体,由此而导致仔猪消化系统的不适应。 Funderburke曾指出营养因素是仔猪产生断乳应激的主要因素。由于营养因素所导致的断乳应激反应主要体现在营养性反应和病源性反应两个方面。 1.1.1营养性反应 仔猪在哺乳期间以乳汁作为营养的主要来源。乳汁中含有丰富的脂肪和易于消化的蛋白质,其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以乳糖为主,其能够使胃中产生足够的乳酸从而保证胃中的PH值保持适宜的水平,为蛋白酶发挥作用提供条件。断乳后能量的来源被淀粉所取代,蛋白质也由完全可以消化的酪蛋白转变为消化率较低的植物蛋白,并且饲料中还包括仔猪几乎不能消化的粗纤维。而早期断乳仔猪消化器官的重量和体积还较小,如小肠绒毛长度、小肠上皮凹陷深度及绒毛面积等都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断乳后小肠的长度、重量和小肠绒毛的高度和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 R. Cera报道,断乳后的仔猪比未断乳仔猪小肠的单位长度的重量大。这可能是为了抗应激,大部分营养物质用于小肠的生长。同时测的其小肠绒毛的高度变短,这种变短无疑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导致仔猪脱水和腹泻。随后的多数报道对此观点进行了验证。同时蛋白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仔猪早期断乳的应激反应,高新等的实验证实较低蛋白水平(小于18%)可以提高仔猪的生产能力和减少腹泻的发生。此外,断乳后营养成分的改变,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来源的改变,使的胃内的PH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种提高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受到限制。据研究3~4周龄断乳的仔猪胃内的PH为4.9,而同龄断乳的仔猪胃内的PH值为3.4。而胃蛋白酶发挥作用的PH值的最佳范围是2~3.5.另据报道,早期断乳仔猪胃内的PH值过高,不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对于乳蛋白胃PH值低于4,对于非乳蛋白如大豆或鱼粉PH值2~3,蛋白消化酶方能有效发挥作用。张振斌等的研究表明,断乳应激可不同程度上地降低仔猪胰腺和空肠内容物中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这种降低使饲料在胃内消化不好,大量未消化的营养物质涌入大肠,导致大肠微生物发酵增加,一方面使大肠内挥发性脂肪的浓度上升,大肠内渗透压上升,水进入大肠,仔猪腹泻发生;另一方面发酵产生的尸胺、腐胺等胺化物刺激肠道壁,引起肠粘膜损伤和消化功能紊乱。 1.1.2 病原性反应 正常情况下,以乳酸杆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系是维持肠道健康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仔猪在哺乳期,胃肠的微生物以乳酸杆菌为主;断乳后,随着饲料的摄入,引入的其它的细菌和真菌,在断乳应激的双重作用下,胃内的环境发生变化,PH值上升,这些细菌和真菌可能大量繁殖,破坏乳酸杆菌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仔猪的健康。张振斌等的研究指出,断乳应激使仔猪的胃和空肠内容物PH值升高,直肠粪便中大肠杆菌数量增加,乳酸杆菌的数量减少。而且空肠内容物PH值和直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是反映仔猪腹泻的敏感指标,另外,超敏反应造成肠道损伤后,病原微生物容易大量繁殖,仔猪有可能发生病原性腹泻。 1.2 生理因素 仔猪断乳后除日粮营养成分发生改变外,还要从哺乳间移至断乳圈养殖,有时还要将不同窝的仔猪进行混群。这不仅会产生不良的营养后果,还会影响仔猪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状态等生理机能从而导致非感染性腹泻。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表现是,断乳应激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伍晓雄指出,此轴会引起仔猪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生理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维持胃粘膜正常是必要的。但机体发生应激时,糖皮质激素的异常增加可能会导致胃粘液分泌的减少,降低胃粘膜屏障功能,引起胃溃疡、胃出血。同时断乳应激会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它们对消化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血管收缩,血供应量减少;胃肠道平滑肌舒张蠕动变缓,集体整体消化机能减弱,引起消化不良。当然,断乳应激还可以引起其它的应激激素的增加,但它们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相对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