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2-09 点击: 次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摘要: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致,目前已成为危害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临床自然感染病例的解剖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检查,为迅速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从而正确而有效地治疗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本病,猪群转为正常饲养。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微生物学检查;绒毛心 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革拉瑟氏病(Glasser′sdisease)、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曾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因素引起的仔猪散发性疾病。1910年,德国学者Glasser 发现了副猪嗜血杆菌与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之间的联系,现今已证实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所致。该病主要危害1~8周龄的哺乳仔猪、保育仔猪和生长猪,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疾病。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的猪场都分离出了副猪嗜血杆菌。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益严重,给许多养猪大户和规模化养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08年5月,豫北某养猪场猪群发生以肚腹膨大、体温升高至40℃。41℃、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鼻孔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关节肿胀、共济失调,呆立不动、不愿卧地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情严重者多在发病后的2~3 d内死亡。有些病猪则呈慢性经过,表现形体消瘦虚弱、被毛粗乱、皮肤发白、咳嗽、呈腹式呼吸、生长不良、关节肿大、严重时皮肤发红、两耳发绀、最终体温下降而死亡。 2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体表淋巴结,如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呈灰白色;内脏淋巴结,如支气管淋巴结、肝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 急性病猪胸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液体,含少量呈网状的纤维蛋白;心包液增多,心包腔内有少量纤维蛋白连于心包膜与心外膜上。慢性病猪的胸膜腔内常蓄积有大量污黄色、腐尸味的液体,肋胸膜和肺胸膜附着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使肺脏与肋胸膜发生粘连,肺脏有大片红色肝变区;心包腔内蓄积有大量灰白色液体,心包膜的内、外表和心外膜表面附着有大量绒毛状纤维蛋白渗出物,使心包膜与肺脏、心脏发生严重粘连。打开包膜,心脏表面呈绒毛状外观,病理学上将其称绒毛心。 急性病猪的腹腔内腹水显著增多,腹水内含有少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和脾脏轻度肿大,表面散在有纤维蛋白渗出物,胃、小肠和大肠无肉眼可见变化。慢性病猪的腹腔内有大量浑浊的黄褐色渗出液,腹膜出血、肿胀;肝脏和脾脏肿大,质地较硬,色泽较暗,表面附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肝脏各叶之间,肝脏与腹膜之间发生粘连;小肠和大肠壁肿胀、变厚、出血,表面附有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物,相邻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粘连在一起。 3 微生物学检查 耳静脉无菌采血,制作血液涂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分别进行美蓝染色、姬姆萨(Giemsa)染色,干燥后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在美蓝染色的标本内,红细胞染色很淡,不易观察;红细胞之间散在分布呈两极浓染的蓝色杆状菌体,偶尔可见由两个菌体排列成的短链状。在姬姆萨染色的标本中,红细胞之间散在分布有许多同样呈两极浓染的副猪嗜血杆菌。 红细胞 4 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细菌学检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5 治疗 5.1 加强卫生管理 淘汰无治疗价值的重症病猪,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进行隔离饲养和治疗。清除场内污物,猪舍内用0.5%洗必泰水溶液喷雾消毒,消毒30 min后,打开猪舍门窗进行通风。每天消毒1次,直至疫情解除后转入正常卫生管理程序。 5.2 加强饲养管理 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在饲料内添加多种维生素300 g/t,以提高猪的抗病能力,促进其快速康复。 5.3 药物治疗 全群以磺胺问甲氧嘧啶(首次量80 mg/kg体重,维持量50 mg/kg体重),并加等量碳酸氢钠拌料,每天2次,连用5 d。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同时肌肉注射苯唑西林钠0.015 g/kg体重,每天2次,根据猪只个体大小的不同,每天配合给予柴胡注射液10~20 mL/头,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5 d。数日后疫情得到控制,转为正常饲养。 |
上一篇:仔猪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下一篇:肾上腺素加红糖治愈母猪低温症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