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12-2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执业兽医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肉鸡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症(HSMS)又称肉鸡低血糖综合症,是一种主要侵害肉仔鸡的疾病,其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现在普遍认为与某些病毒(如颗粒病毒样的粒子、腹泻病毒)、细菌、寄生虫及各种应激因素(温度高低不定、免疫接种、光照长短、孵化等)有关。本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出现死亡率大于千分之五,至少持续3~5 d,低血糖症。HSMS最早报道于1986年美国,至1991年从美国扩散到加拿大、欧洲、马来西亚和南非,直到1998年在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本病并报道。 一、流行病学 1998年发生以来,现已遍布全国,在养殖较集中的乡村鸡场与饲养大棚,HSMS发病率相当高,可达30%~35%,死亡率5%~12%,无论是厚垫料饲养还是网上饲养的肉鸡均可发生,但前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后者,湿度高的鸡舍里的鸡高于湿度正常的。发病日龄一般在5~28日龄,最集中发病在10~20日龄内,个别报道有5日龄和42日龄的商品肉鸡发病,由于引起本病的发生的真正原因尚未完全搞清,仍在研究之中,所以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鸡场一旦发生本病很难彻底消灭根除。但普遍认为与病毒、细菌、球虫、光照长短、鸡舍湿度大(或潮湿)、各种应激因素等有关。各种应激因素特别是强制停料均可促进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以维持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含量。如若有球虫病感染,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其吸收营养成分功能不全,可供糖原物质减少,鸡只缺少高糖素或糖原,则很快变为低血糖,饲料中曲霉菌素毒素超标或其他易造成吸收障碍的疾病均易造成本病发生。 二、发病病因分析 (一)传染性因素 主要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1.病毒感染。如沙粒病毒样颗粒子、冠状、轮状病毒、细小病毒、圆环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均可引发肠道病变,而损害肠道的吸收功能,出现下痢腹泻。 2.细菌感染。常见的一些致病菌肠道性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坏死杆菌、魏氏梭菌、产气夹膜梭菌、厌氧菌都可以导致下痢腹泻而影响消化吸收。 3.寄生虫感染。主要是指小肠球虫,球虫在肠黏膜上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肠壁黏膜增厚变薄,严重脱落出血等病变,使饲料不能消化吸收,同时对水分盐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随粪便排出体外,肉鸡尽管大量饮水,但因吸收不良或不能呼吸而随泄泻排出;球虫在肠黏膜细胞里快速繁殖,耗氧量增大导致小肠黏膜组织产生大量乳酸,使肉鸡肠道PH值的降低,使肠道内有益菌猛减,因为有益菌在PH值低的高酸性的条件下不易存活,有害菌在此条件下最适宜生长,大量生长繁殖,球虫与有害菌相互协同作用,导致致病性加强,肠道内容物PH的下降使各种助消化的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下降,出现下痢腹泻。由于球虫与有害菌大量繁殖生长集聚太多,而导致肉鸡消化不良,肠道吸收出现障碍,电解质的吸收减少,使电解质大量丢失,大量的肠黏膜细胞迅速被破坏,出现生理消化障碍。 (二)非传染性因素 1.饲料中维生素、能量和蛋白质的高低对肉鸡的影响,它们不仅给肉鸡提供了营养需求,同时也给病毒、细菌、寄生虫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之大量快速繁殖而使症状加重。 2.各类毒素。外来的毒素可能存在于饲料中、饮水中,饲料中各原料成分便于黄曲霉素及其他曲霉素的繁殖,同时产生自体毒素如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的内霉素,破伤风菌产生的外毒素,这些可以使上皮细胞受到破坏,在腐败菌及其他有害菌的协同作用下,发生繁殖分解及虫体的死亡,崩解后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被机体吸收而发生自体中毒,从而临床上出现兴奋不安,后瘫痪昏迷衰竭死亡。 3.各种应激因素。环境卫生、温度或高或低、饲养密度大、湿度太高或太低、饲料突然更换、噪音过人、长途运输、抓放、不合理用药、不合理免疫、分群、打雷闪电、饮水不卫生、孵化中出现停电等均可造成肉鸡生理机能改变,特别是造成肠黏膜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引起肉鸡发病。 |
上一篇:初产蛋鸡腹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鸭传染性浆膜炎如何防治?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