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养殖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 “十一五”末,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养殖专合社14个,并以专合社为平台,开展各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实行养殖“五统一”(即: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引种、统一销售)管理模式,使养殖业与市场有机结合,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养殖效益,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有序发展。 (六)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良种比例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县进一步健全了全县良种繁育体系,建成罗江县蜀江牧业有限公司1200头祖代良种母猪繁育基地、德阳市双佳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良种母猪繁育配套基地和德阳市农友猪业有限公司种猪扩繁场,县内饲养良种母猪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50余户。成功引得了PIC、斯格等配套系种猪,养殖示范取得成功,农村专业大户母猪良种比例达到100%,全县母猪良种比例达到85%以上,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71%以上。以“垚垚”珍禽、金富公司、郞德鹅、温氏集团、正大公司为依托,引进了一大批优良的畜禽新品种,进一步优化了畜禽品种结构,大大提升了我县畜禽良种比例。 (七)畜牧业灾后重建顺利推进 我县是汶川地震重灾县之一,全县畜牧业灾后恢复重建总投资1.12亿元,落实中央灾后重建基金1904.95万元,其中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投资1352万元,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投资545万元,办公楼维修加固17.95万元,10个镇畜牧兽医站将得到重建或加固,2个良繁体系将构建完成,受损圈舍得到修复。目前,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十一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我县是一个农业小县,人口24万,农业人口21万,人均出栏占绝对优势,但畜禽总量与大县比较明显不足,无法争取到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良种补贴等项目支持,加之县级财政支持有限,极大地影响了我县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县内民间资金投入能力有限,社会资金投资能力有限,难以在养殖规模上有新突破、上新台阶。近年,免疫注射工作量大,国家仅对部分疫苗免费,但免疫注射引起的反应和死亡,却存在无补偿经费和无害化处理资金的实际困难,除国家强制免疫的病种外,其余动物疫病由于缺乏经费,无法正常开展。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无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 三是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问题较多。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业务经费严重缺乏,村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待遇较低,工作主动性难以充分体现。 四是部分地方存在养殖用地、用电、贷款难等问题,影响了养殖业的正常发展。 五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优势地方特色畜产品品牌还较单一。 “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条件分析 在当前全球经济走向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畜牧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受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烈,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很多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支持。中央、省、市、县文件都强调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从宏观调控政策上支持畜牧业发展,从财政投资结构上把畜牧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国家先后出台了扶持生猪、奶牛、农业保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求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生猪、奶牛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生猪规模养殖大户的奖励补助,逐步形成稳定的规范的制度。省、市政府均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这为我县加快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持久有力的政策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畜牧业发展,已出台了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奖励办法,每年给予100万元的奖励支持,将对“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机构人员稳定,技术力量雄厚。全县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完成后,全县畜牧兽医人员稳定、机构健全,现有人员90余人,经费已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三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基础良好。我县地理条件好,交通方便,畜牧业发达,是生猪主产地区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中生猪产业占40%。生猪出栏和猪肉外销态势良好。畜牧业是农业的优势产业,生猪产业是我县畜牧业中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的生产发展历史和广阔的市场影响力。 四是资源丰富,环境影响压力相对较小。罗江县是丘陵农业县,有大量的适合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用地,且罗江是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县、优质蔬菜基地县,有大量的林地和经济种植园,可与现代畜牧业有机结合,走“畜-沼-林(果、蔬)”发展模式,有效消化利用养殖所产生的粪便和污水,现代畜牧发展的环境影响压力相对较小。 五是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础较好。近年,与正大集团、温氏集团、金富公司等产业龙头企业合作,走“公司+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代养”、“租赁”等模式,发展了一大批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我县适度规模养殖场中,标准化养殖场占43%以上,为我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