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饲养管理 > 养猪管理 > 文章

集约化养猪的宏观精细管理

时间:2009-08-27    点击: 次    来源:赵鸿璋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一、适应性 
    所选品种应能适应当地气候,猪舍条件,饲养人员素质,猪场管理水平等。丹麦长白猪曾因不适应坚硬的水泥地面和粗放的饲养方式易患肢蹄病而无法推广。高瘦肉率品种没有高蛋白全价饲料,其生长速度比不上一般品种,广东猪种到北方,因气候冷,患风湿病而淘汰的猪不在少数。
    二、必须了解原猪场的疾病情况 
    现在流传一句话:引种过程就是引病的过程。如果不了解该场疫病情况,盲目引种,带进疾病的危害会远远超过种猪带来的效益。应该提前了解病情,加以防范,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做到引种防病两不误。 
    三、杂交利用 
    两品种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其生产性能往往高于其父母平均数,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生产成绩的捷径。但有的品种间杂种优势明显,有的则不明显。如用生长速度快的杜洛克公猪和繁殖性能突出的长大二元母猪交配,产生的杂种优势很明显,在许多地区得到了推广。其它的配套系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杂交利用的最佳组合,商品代猪的许多方面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选种时单纯地选择纯种猪作种,既增加了引种成本,又不能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对生产不利。 
    第三节  人才培养 
    猪场用人不多但分工很细,干同一工种的人数有限,饲养工作又是技术性相对较强的工作,一旦某一环节人员断档,将会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所以培养人才应是猪场始终坚持的方针。 
    一、培养后备人才 
    现在养猪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能长期稳定的现象不多,而一旦人员变动,会出现前后衔接不下。据我们了解,一个万头猪场,如果更换场长,新场长至少需一个月时间方能进入角色,技术人员理清头绪也需要很长时间,在这期间,生产水平降低是显而易见的;而如果他们场内有后备力量接替,缓冲一下新旧人员交替,就可以大大减少这方面的损失,所以培养后备人才是一个场长不可少的程序。 
    二、培养多面手 
    每一个猪场都应有几名多面手,他们不必要在各环节都精通,但却可适应各种工作。因为猪场职工经常会出现事假、病假、辞职等现象,多面手会在任何岗位人员断档时及时补上,稳定场内生产。这部分人需要重点培养,也可能他们都是场内生产管理的中坚力量。 
    三、培养新式人才 
    时代在前进,猪场管理也在进步,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将代替陈旧的管理,如果我们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就会落后于社会。所以把新理念、新思维引入猪场,培养出适于现代管理的人才,是保证猪场不断发展壮大所必要的。饲养人员要进步,技术人员要进步,管理人员也要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业长盛不衰。 
    第四节  管理模式 
    现在养猪企业多为私有或公有私营,管理模式是老板——场长——技术员——饲养员。老板多是手中有钱,但不懂技术和管理,他们把人权、物权控制在手,场长经理只是他们意图的具体执行者,这样的模式往往是失败的。经营不善时,老板会把责任推到场长身上,频繁更换管理人员,使管理没有连续性。如果我们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达到责权利三结合,更有利于生产。 
    管理的精细之处在于,让每一个人明白自己的位置,具有的权力和生产目标,让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用制度管人而不是用人管人。发现每一个人的长处,让他们先干适应他们的工作,在他们顺利的时候,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顺利时应以精神上的鼓励和行动上的指导,也就是精细之处是通过看他们做事,研究他们的内心。宏观的管理是给每一个人一个可以唱戏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去发挥,给他们一块天地,让他们去开拓。

上一篇:解析母猪临产及分娩中的管理问题

下一篇:养猪必备三十六大秘笈宝典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