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绿色转型:碳中和目标下的可持续路径 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以及我国 “双碳” 目标的大背景下,生猪产业的绿色转型势在必行。“猪 - 沼 - 粮” 循环模式作为成熟的生态养殖模式,正得到广泛推广。以广西某猪场为例,该猪场每万头规模配套建设了 500 亩消纳地,通过对猪粪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和供热,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料还田。这种循环模式不仅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还替代了 30% 的化肥使用,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低蛋白日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亦是生猪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在传统的生猪养殖中,饲料中豆粕用量较高,这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导致氮磷排放增加。通过研发低蛋白日粮技术,在保障生猪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减少了豆粕用量。目前,该技术已使豆粕用量减少了 15%,同时氮磷排放也同步降低了 20%。这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碳足迹认证” 作为新兴的环保认证方式,正逐渐在生猪产业中得到应用。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要求进口的生猪产品提供碳足迹认证。我国自 2025 年起,出口欧盟的生猪产品需附加碳标签,这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头部企业在进行碳中和改造时,虽单头成本增加了 15 元,但通过提升产品的环保品质,出口价格可提升 8%。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推动了整个生猪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通过这些绿色转型举措,我国生猪产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未来展望:在动态平衡中迈向产业新周期 展望未来,随着 2025 年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向 3900 万头的调控目标趋近,当前存栏量为 4043 万头,去化率达 3.5%,生猪产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从 “去产能阵痛期” 成功转入 “高质量发展窗口期”。 在规模化发展进程中,生猪产业稳步前行。预计到 2026 年,规模化率将达到 75%,这一数据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更代表着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将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技术创新方面,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有望突破 30 头。这一突破将极大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如精准饲喂、环境智能控制等,能够为母猪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仔猪的成活率。 在市场供应方面,我国猪肉自给率将稳定在 90% 以上,这充分彰显了我国生猪产业在保障国内市场供应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内生猪产业的持续发展,有能力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确保市场供应的稳定。同时,在高端市场领域,国产替代率将提升至 40%。这意味着国内生猪产业在高端产品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品种改良、养殖技术升级和加工工艺创新,国内企业能够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猪肉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高端猪肉的需求。 这场生猪产业的转型,带来了深刻启示。去产能并非产业发展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其通过 “减法”,淘汰落后、低效的产能,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同时,倒逼技术、管理、生态等方面进行 “加法” 创新。在技术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广智能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管理方面,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在生态方面,加强环境保护,推广绿色养殖模式,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 “加法” 创新,生猪产业实现了从 “量的积累” 到 “质的飞跃” 的转变,构建起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养殖体系。 在未来发展中,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政策引导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和保障;市场机制则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只有两者形成合力,才能推动生猪产业在动态平衡中稳健前行。技术赋能与绿色理念的深度融合,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赋能能够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绿色理念则确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两者深度融合时,生猪产业将穿越周期波动的迷雾,迎来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