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末冬初,一场细雨、一阵北风,便能让气温骤降十余度。对于蛋鸡养殖场来说,这是一年中环境控制最具挑战、也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通风管理不当,轻则导致鸡群应激、产蛋率波动、料蛋比升高,重则诱发呼吸道疾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精准把握秋末冬初的通风管理要点至关重要。 一、秋末冬初的季节特性 秋末冬初的气候特点主要是昼夜温差大、湿度波动剧烈。因此,秋末冬初蛋鸡场的管理重点是解决保温与通风之间的矛盾。 保温是为了减少鸡群维持自身体温的能量消耗,将这些能量更多地用于产蛋。通风的目的则是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多余湿气、粉尘,并供给新鲜氧气。在寒冷季节,管理人员往往因害怕“鸡群受凉”而减少通风,导致舍内空气质量急剧恶化。事实上,闷热潮湿、氨气刺鼻的环境对鸡群的危害,远大于适度低温带来的冷应激。因此,秋末冬初蛋鸡场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证最小通风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持温度稳定”。 二、 秋末冬初通风管理的核心要点 1、确立并执行“最小通风模式” 最小通风量是指在关闭门窗、保证鸡舍基本密闭的前提下,为维持舍内空气质量在最低允许标准(如氨气<20ppm,相对湿度55%-65%)所需的最小通风量。最小通风量通常根据鸡的体重和存栏量来计算。基本计算公式:最小通风量 = 存栏鸡数 × 平均体重(公斤) × 通风系数(不同地区、不同鸡龄,通风系数是不一样的,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而定)。而在风机的选择上,必须使用一台或多台“最小通风风机”(通常是较小尺寸的风机),避免使用大风机进行短时猛抽,否则会造成温度剧烈波动和能源浪费。 2、精准控制“负压”与“风速” 负压是密闭鸡舍通风的动力源泉,它决定了进入舍内新鲜空气的走向、速度和混合效果。 负压管理:秋末冬初,随着通风窗开口大小的调整,负压需要相应改变。原则是:确保进入的冷空气有足够的动能到达舍内中央屋顶区域,与顶部的热空气充分混合、加温后,再均匀缓慢地下降至鸡群活动层面。负压过高,气流速度太快,易形成“贼风”;负压过低,气流射程不足,冷空气直接坠落,造成鸡群受凉。 严防“贼风”: 贼风是局部高速、低温的气流,是冬季鸡群感冒和诱发支原体、大肠杆菌等疾病的首要元凶。必须仔细检查鸡舍墙壁、门窗、水帘、进风小窗等处的密封性,堵塞所有漏洞,确保进风小窗的开口大小一致,导流板角度正确,使冷空气呈“抛物线”状射出。 3、温湿度协同管理 体感温度是关键:鸡群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而非温度计显示的“实际温度”。体感温度受风速、湿度共同影响。 湿度控制:目标是将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湿度过高时,即使温度达标,鸡群也会感觉阴冷。此时应适当增加最小通风量来排湿。湿度过低时,可考虑使用舍内喷雾系统(非加湿水帘)或适当降低通风量来提升湿度。 4、关注“过渡通风”与“纵向通风”的切换 在秋末,白天温度可能仍较高,需要启动“过渡通风”来降温,而到了夜晚,则必须切换回“最小通风”。这个切换点的设定至关重要。设定温度过高,会导致白天通风不足;设定温度过低,则会导致夜间过度通风。 |
上一篇:蛋鸡秋冬换季高效饲养管理要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