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家多维调控启动:100 万头产能去化倒计时 (一)政策组合拳直击 “产能堰塞湖” 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行、行业深陷困境之际,国家迅速采取行动,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多维调控措施,直击产能过剩核心问题,旨在稳定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信心。 储备收储作为稳定市场的重要手段再次发挥关键作用。9 月 23 日,1.5 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行动启动 ,此次收储针对国产 II 号、IV 号分割冻猪瘦肉,通过北京华商储备商品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电子交易系统,以 300 吨 / 标的进行竞价交易。这一举措向市场传递明确政策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供需矛盾,支撑低迷猪价,给养殖户带来希望。 除储备收储外,产能调控成为此次调控行动的关键着力点。9 月 16 日,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改委召集牧原、温氏等 25 家头部猪企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 “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 的目标,并要求头部企业年底前率先减产 100 万头。为确保目标实现,配套出台财政补贴与金融惩戒措施。对积极响应、主动调减产能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缓解资金压力;对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企业采取金融惩戒措施,限制信贷额度,提高融资成本。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地方积极响应,协同推进。河南省作为生猪养殖大省,迅速将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从 400 万头压减至 370 万头,展现坚定决心和行动力。同时,河南省每周发布价格预警信息,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动态,引导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主动 “降体重、避压栏”。数据显示,7 月河南省规模场出栏量环比下降 12.3%,充分体现地方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 (二)技术赋能下的调控升级 在产能调控过程中,技术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推出的 “PSY 提升计划” 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该计划要求规模场将 PSY 提升至 25 头以上,通过提升母猪繁殖效率实现生猪产能优化。这一计划不仅有助于提高生猪产量,还能降低养殖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 为实现这一目标,一系列先进技术手段广泛应用。AI 疫病监测系统为生猪养殖带来变革。通过实时监测生猪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关键数据以及猪舍环境,该系统能及时发现疫病早期迹象,提前预警,为养殖户争取防控时间。统计显示,使用 AI 疫病监测系统后,生猪死亡率控制在 5% 以下,大大降低养殖户损失 。 智能化养殖设备的普及也为产能调控提供有力支持。自动喂料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设备实现养殖过程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这些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为生猪提供适宜生长环境,促进生猪健康生长,提高生猪品质和产量 。 技术赋能下的调控升级,使产能调控从单纯数量调整转向注重质量优化。通过提升 PSY 水平、降低生猪死亡率,实现从 “量的调控” 到 “质的优化” 转变,为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四、企业破局路径:从 “被动承压” 到 “主动变革” 在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养殖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危机中也蕴含机遇,众多企业积极调整策略,从产能、成本和资本等多维度发力,寻求破局之道,实现从 “被动承压” 到 “主动变革” 的转变。 (一)产能收缩:以 “瘦身” 换 “生存空间” 产能收缩成为众多企业的首要策略。牧原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率先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 130 公斤压减至 119 公斤 ,温氏也同步将出栏均重降至 120 公斤。这一举措体现对市场的深刻洞察。全国生猪宰前均重数据显示,8 月降至 128.3 公斤,较 6 月减少 2.6 公斤。虽看似差距不大,但按行业生产规模计算,相当于每月减少 20 万吨猪肉供给。这一变化有效缓解短期供需矛盾,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 。 |
上一篇:生猪产业迎史上最严调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