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价持续探底:成本线告急,旺季预期落空 (一)价格腰斩式下跌,养殖户利润承压 本年度猪价走势波动剧烈,犹如经历大幅震荡,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经营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 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 13.7 元 / 公斤,与 2024 年同期的 19.8 元 / 公斤相比,跌幅达 30.8%,几近腰斩。此价格已逼近 13 元 / 公斤的行业平均成本线,部分低价区域甚至已跌破成本线,致使养殖户经营状况艰难。 在价格波动过程中,中小养殖户受冲击最为显著,面临微利或亏损困境。因其资金与技术实力逊于大型企业,在市场价格波动中缺乏足够抗风险能力,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头部企业凭借相对较低的成本优势(12 - 12.5 元 / 公斤),虽仍能维持盈利,但在市场不确定性环境下,经营也面临诸多挑战。行业分化趋势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中小养殖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中生存压力巨大。 (二)旺季不旺成常态,供需失衡是主因 按照过往市场规律,每年 9 月随着天气转凉,国庆、中秋等传统消费旺季临近,猪肉市场需求通常会出现增长,生猪市场也会随之回暖。然而,本年度打破这一常规态势,尽管 9 月猪肉需求环比增加 10%,但价格不仅未上涨,反而呈下降趋势。 依据一德期货数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正常保有量,持续向市场供应生猪,如同产能不断释放的 “超级工厂”。加之 6 月前积压的生猪产能集中释放,市场生猪供给量大幅增加。同时,国家引导降重出栏,生猪出栏体重持续下滑,进一步加剧市场猪肉供应的充足程度。而需求端增长相对缓慢,难以消化短期内剧增的供应,供需失衡矛盾愈发突出,现货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 二、供应端三重压力:产能过剩、出栏加速、库存高企 在生猪市场复杂的供需博弈中,供应端动态对市场走向起着关键作用。当前,供应端面临产能过剩、出栏加速、库存高企三重压力,这成为猪价持续低迷的重要影响因素,犹如三座大山制约着市场发展。 (一)产能去化缓慢,存栏量高位运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7 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 1 万头,8 月呈现向下趋势,看似产能去化的积极信号。但规模场生猪存栏仍呈月度环比抬升态势,对市场预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钢联数据表明,上半年能繁母猪数量持续走高,按照 6 个月的育肥周期推算,9 - 10 月生猪供应量将较前期进一步增加 。这意味着产能过剩压力短期内难以消除,市场生猪供应将持续维持高位,如同装满水的池子,进水速度快而出水速度慢,水位难以有效降低。 (二)出栏节奏加快,大猪集中抛售 养殖端对后市价格上涨预期不足,出栏积极性显著提高。二育养殖户栏舍空置率上升,散户也纷纷加快大猪出清速度。全国生猪交易均重从 7 月初的 125 公斤降至 9 月的 124.72 公斤,直观反映大猪抛售情况。屠宰企业日均屠宰量同比增加 23.04%,白条肉市场供应充足,屠企收猪难度降低,压价意愿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养殖端急于抛售生猪,屠企则趁机压价,双方博弈导致猪价受到抑制。 (三)冻品库存低位运行,现货压力未解 尽管屠宰厂冻品库存量与去年同期相近,但当前鲜销率同比下滑,冻品入库积极性低,库存调节能力受限。市场主要依赖现货流通,而标猪供应过剩,大猪需求未达预期,价格支撑薄弱。如同战斗中后备力量(冻品库存)无法有效发挥作用,仅靠现货这一 “前线部队” 支撑,而现货又面临供应过剩、需求不足困境,导致猪价难以获得有效支撑。 三、需求端两大期待:国庆备货 + 腌腊旺季,能否点燃市场? 在供应端压力持续的背景下,需求端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国庆备货和腌腊旺季作为传统需求高峰期,能否如市场预期成为猪价回升的 “救星”,打破当前市场僵局,备受各方关注。 |
下一篇:蛋价国庆中秋旺季“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