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篇

生猪产业迎史上最严调控

日期:09-22 作者:豆包- 小 + 大

三、行业影响分化:头部企业 “调整” 与中小户 “变革”

(一)头部企业:从 “扩产引领” 到 “去化主力”

在政策压力下,头部企业率先启动 “产能优化”,短期内面临一定挑战。以牧原和新希望为例,根据分配任务,需在 6 个月内淘汰约 30 万头低产母猪(PSY 低于 20 头),以每头母猪淘汰损失 800-1000 元计算,直接损失达 2.4-3 亿元。但从长远看,这是产能结构优化的必要过程。通过基因筛选与精准淘汰,企业可将 PSY 提升至 28 头以上,单头母猪年贡献仔猪数增加 15%,未来两年内有望抵消淘汰成本,实现产能 “高效运营”。

战略层面,头部企业加速从 “规模竞争” 转向 “效率竞争”。温氏股份计划将能繁母猪存栏从 450 万头压减至 400 万头,同步投入 20 亿元升级智能化养殖系统。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猪只估重系统,结合 AI 算法,能精准调控饲料投喂量,目标将料肉比从 2.8 降至 2.6。按照年出栏 1500 万头计算,每头猪成本降低 100 元,一年可节省成本 15 亿元,以效率优势重塑市场竞争力。

(二)中小养殖户:危机与机遇并存,推动 “两条发展路径”

政策 “组合拳” 下,中小养殖户面临 “优化整合”,但也迎来转型机遇。环保门槛提升与成本上升,正加速低效产能退出。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 年上半年,500 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锐减 15%。湖南某散户表示:“现在每卖一头猪亏 100 元,环保检查又严格,各项设施升级投入太大,经营难度较大。” 预计 2025 年底前,此类散户存栏量将再下降 20%,加速行业 “结构调整”。

但政策也为中小户提供 “两条发展路径”:一是融入龙头企业产业链,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获得仔猪、饲料、技术支持,降低市场风险。温氏股份已与 4 万多户合作农户合作,通过引导农户配备智能化养殖设备、加强养殖管理培训等措施,帮助合作农户提升养殖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增收增利。 二是走特色养殖路线,发展生态养殖、地方品种保护等。四川兴文县的罗宁,利用竹海生态优势,开展 “林猪共生” 养殖,藏香猪喝山泉水、吃竹笋野草,肉质鲜美,每头猪利润可达 500 元,还获得 150 元 / 头的环保补贴,成本较传统养殖降低 12%,走出一条生态致富路。

四、未来展望:生猪产业迎来 “高质量去化” 新周期

(一)短期:2026 年猪价或现 “U 型反转”

从短期看,政策效果将分阶段显现,有望推动猪价在 2026 年呈现 “U 型反转” 态势。到 2025 年四季度,在政策强压下,生猪出栏均重有望稳定在 120 公斤左右。据农业农村部测算,每降低 1 公斤出栏均重,可减少约 3 万吨猪肉供应,这意味着届时将减少无效供应约 30 万吨,缓解市场阶段性过剩压力。

进入 2026 年一季度,随着 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任务完成,能繁母猪存栏量将降至 3950 万头左右,对应 9 个月后商品猪供应过剩压力将明显缓解。卓创资讯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仔猪成活率等核心指标建模分析,预计 2026 年二季度生猪价格有望回升至 18-20 元 / 公斤,行业将逐步摆脱当前在成本线徘徊的困境,重回合理盈利区间。

上一篇:反倾销下的猪肉市场——冰火两重天

下一篇:上市猪企换帅潮背后的产能突围战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