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篇

生猪产业迎史上最严调控

日期:09-22 作者:豆包- 小 + 大

一、政策 “硬指标” 落地:100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倒计时

(一)双轨调减任务:头部企业主导,地方协同推进

在 9 月 16 日举行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上,25 家头部猪企(包括牧原、温氏、新希望等)接收了明确任务:截至 2026 年 1 月底,需共同减少能繁母猪 100 万头,调减比例依据企业前期产能扩张规模精确分配。与此同时,各省需依照 2024 年修订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本省能繁母猪存栏红线为基础,额外调减 100 万头,构建 “企业 + 地方” 双轨去化模式。这是发改委首次明确介入能繁母猪存栏调控工作,直接针对当前 4042 万头的过剩产能(超出正常保有量 3.7%)。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若任务顺利完成,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回落至 3950 万头,接近 2024 年修订的 “3900 万头绿色区间” 上限,从源头上遏制 2026 年生猪供应过剩风险。

(二)出栏量 “硬约束”:头部企业 2026 年出栏量必降 10%

会议首次提出 “出栏量调控” 量化指标:要求头部企业 2026 年整体出栏量同比减少 10%,具体降幅由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根据企业历史出栏增幅 “一对一” 制定。以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为例,若 2025 年出栏量为 6000 万头,2026 年则需压减至 5400 万头。这一政策旨在扭转 “头部企业逆势扩产” 的市场趋势。据测算,头部企业出栏量减少 10% 将带动全国生猪出栏量下降 5%,相当于减少约 3500 万头商品猪供应,有效缓解 2026 年上半年的出栏高峰压力。

二、调控 “组合拳” 升级:从产能到资金的全链条管控

(一)技术与行政协同:严格把控出栏体重与二育环节稳定

出栏体重与限制二次育肥是此次政策调控的关键举措,旨在从生产与流通环节遏制产能 “隐性扩张”。从 8 月数据来看,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已率先将出栏均重降至 118-122 公斤,基本符合政策倡导的 120 公斤标准。此次会议将这一标准强制化,要求所有企业长期稳定生猪出栏均重,杜绝 “压栏增肥” 现象。因为每增重 10 公斤,就相当于额外增加 8% 的猪肉供应,在产能过剩背景下,这无疑会加剧市场供需失衡。

而 “二次育肥” 作为扰乱市场供需的 “投机行为”,一直是监管重点。温氏股份自 6 月起已停止向二育客户销售生猪,从源头切断 “炒猪” 链条。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打击手段,利用 GPS 轨迹追踪、检疫票流向管控等技术,对育肥猪流向实施精准监控,违规企业将面临出栏检疫限制,彻底消除二次育肥的生存空间。

(二)金融与环保双重制约:阻断扩张 “资金链” 与 “生存线”

在资金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将对生猪产能扩张类信贷采取限制措施。据了解,某中部省份已暂停对存栏 5000 头以下猪场的扩建贷款审批,新增贷款仅用于饲料采购、疫病防控等维持基本生产的环节,严禁流向新建猪场、新增能繁母猪等扩张性投资。这对负债率高、依赖信贷扩张的企业而言,影响重大。数据显示,部分上市猪企资产负债率已超 70%,一旦信贷收紧,资金链断裂风险显著增加。

补贴政策也发生重大调整。财政部要求全面清理刺激产能增长的补贴,新建猪场补贴、规模化扩张奖励等政策自 2025 年起全面取消。地方政府也被要求停止对出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直接补贴,摒弃 “补贴换产能” 的发展模式。以四川为例,此前对超额完成出栏任务的市(州)给予生猪 50 元 / 头的奖励,如今这类补贴已成为历史。

环保层面,生态环境部将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纳入 “十四五” 收官考核,实行每月抽查。河南、山东等地已对存栏 2000 头以下猪场启动环保评级,不达标的企业将暂停生猪调出检疫。据估算,预计 2025 年底前,将有 15% 的低效产能因环保不达标而被淘汰,加速行业 “新陈代谢”。

上一篇:反倾销下的猪肉市场——冰火两重天

下一篇:上市猪企换帅潮背后的产能突围战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