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

哺乳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

日期:07-14 作者:佚名- 小 + 大

渗出性皮炎是金黄色葡萄菌感染,主要是日常养猪中伤口处理的不好导致。母猪在产房里用伊维菌素或多拉菌素驱虫,会导致母猪体内的寄生虫卵排出污染环境,这些寄生虫会爬到哺乳仔猪身上产生很多微小的孔,导致哺乳仔猪后期患上渗出性皮炎。另一方面,没有剪牙或剪牙工作没做好。小猪会打架咬的身上全是伤口,后期也会出现渗出性皮炎。渗出性皮炎一旦出现,会导致仔猪黑黑的油油的,治疗起来非常难。

一、发病特点

病原特性: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如猪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为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μm,革兰氏阳性,对环境适应性强,可在动物皮肤、毛发、蹄子及环境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较抗干燥、高温和消毒剂。

易感群体:主要感染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尤其是5-10日龄的仔猪最为易感,最早可见1-2日龄仔猪感染,但以7-15日龄的仔猪多发。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病原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可通过病猪呼吸形成的气溶胶、汗腺、毛囊、黏膜、消化道、脐带等途径传播。

季节分布:无明显季节性,但更多发生在春冬季节。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急性型:发病突然,病初眼周、耳、鼻吻、唇等身体无毛或少毛部出现红斑,继而发生淡黄色小水泡,24-48h可变为全身化。水泡破裂后,病猪体表被黄褐色油脂样恶臭渗出物覆盖,如仔猪存活4-5d,渗出物干燥则形成带深裂纹的黑褐色结痂。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并迅速消瘦,生长发育明显受阻。

亚急性型:发病较缓慢,病变常局限于鼻吻、耳、四肢及背部。受损皮肤显著增厚,形成灰褐色形状不整的红斑和结痂,当病变全身化时,常伴有苔藓样硬化和有明显鳞屑脱落,死亡率低,但康复缓慢,生长停滞。

病理变化:体表组织角化层出现病变,非全角化层上有蛋白质、炎性细胞和细菌积聚,表皮层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真皮层有黏液渗出,皮肤增厚,形成褶皱、裂纹,内有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等附属组织也可能受到炎症影响。

三、防控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优化环境: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仔猪互相撕咬、打架产生伤口。猪舍内环控设备要随外界气温变化及时调整,确保正常通风,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合理配比:饲料配比确保营养均衡,注意添加维生素C、矿物质等,尤其在仔猪断奶前后应给予其适应时间,再逐渐更换饲料,减少应激。

规范操作:仔猪接生过程中,在进行断脐、断牙、去势、断尾等工作时尽量避免发生皮肤损伤,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执行。

2、完善消毒及其它程序

环境消毒:对重点猪舍地面采用复合碘(0.5%有效碘含量)进行消毒,1次/天,连续7天。

母猪消毒:待产母猪可以采用0.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母猪外阴部及乳房,分娩后继续坚持擦洗母猪外阴部3天,降低垂直传播风险。

仔猪消毒:对仔猪可以采用0.1%新洁尔灭进行带猪喷洒消毒。

及时驱虫杀虫:建立完善的驱虫管理制度,成年猪每4个月驱虫1次,仔猪在保育阶段驱虫1次,饲料中可以添加伊维菌素,连续投喂1周。母猪断奶时注射伊维菌素类驱虫药或1%多拉菌素,可以驱除体外寄生虫,预防疥螨病。

做好疫苗接种:做好母猪的疫苗接种,提供优质的奶水,高品质的初乳能提高仔猪抗感染能力。

加强疫情监测:仔猪群进行针对性监测,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或扑杀,防止疫病扩散。

上一篇:母猪产后无乳症的防治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