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标准

炭疽防控技术要点(第二版)

日期:07-02 作者:佚名- 小 + 大

一、疾病概述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农业农村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二、病原学

炭疽芽孢杆菌有繁殖体和芽孢两种存在形式。在宿主体内以繁殖体形式存在,为革兰氏阳性的粗大杆菌,形态呈棒状,长5—10μm,宽1—3μm,两端截平,呈竹节状排列成链,无鞭毛,在生物体内或特定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在环境或营养缺乏的状态下以芽孢形式存在,芽孢在高温、紫外线和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和压力等恶劣条件下可以存活数十年。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病动物和因炭疽死亡的动物尸体以及受污染的土壤、草地、水和饲料都是主要传染源。炭疽芽孢对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其污染的土壤、水源及场地可形成持久的疫源地。

2.传播途径

主要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动物或人破损的皮肤及黏膜直接接触病原菌,摄入被污染的食物、饮水等,以及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尘埃、飞沫等都可导致感染,也可通过昆虫叮咬传播。

3.易感性

各种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对本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草食性动物易感,常见于羊、牛、马、驴、骡、骆驼、象、鹿等。杂食动物如猪、狗、猫易感性较低,存在隐性带菌情况。 野生肉食动物如虎、豹、豺、狼等亦可感染。家禽一般不感染。

人对炭疽易感,发病情况与职业、受感染的机会、接触频率和剂量以及病菌毒力有关。

4.流行特征

呈地方性散发流行,当前主要发生于我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其他地区偶有报告。全年均可发生,有一定季节性,多发生在吸血昆虫活动频繁、雨水多和洪水泛滥的季节,每年的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

四、临床症状

1.动物感染炭疽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5日。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的潜伏期为20天。

牛:最急性病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体温升高常达41℃以上,可视黏膜呈暗紫色,心动过速、呼吸困难,有时腹部急剧膨胀。呈慢性经过的病牛,在颈、胸前、肩胛、腹下或外阴部常见水肿;皮肤病灶温度升高,坚硬,有压痛,也可发生坏死,有时形成溃疡;颈部水肿常与咽炎和喉头水肿相伴发生,致使呼吸困难加重。 急性病例一般经24—36小时后死亡,亚急性病例一般经2—5天后死亡。有的可见天然孔流出黑红色不凝固的血液。

羊:多表现为最急性(猝死)病症,摇摆、磨牙、抽搐、挣扎和突然倒毙,有的可见从天然孔流出带气泡的黑红色血液。 病程稍长者也只持续数小时后死亡。

上一篇: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5年版)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