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1.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规范 2.人员防护技术规范 附件1 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技术规范 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病毒的家禽和野鸟。 (二)传播途径 主要为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感染家禽(野鸟)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箱)、垫草、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以及气溶胶,都可传播禽流感病毒。 (三)易感动物 鸡、火鸡、鸭、鹅、鹌鹑、雉鸡、鹧鸪、鸵鸟、孔雀等多种家禽易感,多种野鸟也可感染发病。奶牛、犬、猫、水貂、赤狐、狼、海狮、海豹等哺乳动物偶有感染。 (四)潜伏期 病毒毒力、家禽免疫情况、品种和抵抗力、饲养管理和营养状况、环境卫生及应激因素等都会影响潜伏期的长短。潜伏期可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潜伏期定为21天。 (五)发病率和病死率 与宿主、感染毒株和禽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禽类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可达100%。 (六)季节性 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多发。 二、临床表现 (一)禽类临床表现 1.饮水量异常变化、采食量下降。 2.精神沉郁,嗜睡,可见扭颈等神经症状;咳嗽,打喷嚏,可见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3.鸡冠和肉垂发绀。脚鳞或有出血。 4.产蛋突然下降,软壳蛋、畸形蛋等增多。 5.发病率高,发病急、死亡快。 6.鸭、鹅等水禽可见腹泻和神经症状,有时可见角膜发红、充血、有分泌物,甚至失明。 |
上一篇:山西省夏季蛋鸡养殖指导意见
下一篇:炭疽防控技术要点(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