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

猪鞭虫病的危害及生产防控

日期:04-16 作者:佚名- 小 + 大

猪鞭虫病是毛首线虫感染猪消化系统后通过机械性损伤炎症、毒素分泌等对猪群生产造成影响的寄生虫病。作为生猪产业养殖中常见的土源性寄生蠕虫,鞭虫寄生于猪肠等部,感染多量时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生长,造成猪只的死亡,错误防治可能给中小型养殖场尤其是育肥猪养户带来经济损失。为方便国内相关猪病防控从业人员了解猪鞭虫病的危害和相关防控策略,笔者从猪鞭虫的生物学特性、国内猪群感染情况、临床表现、致病性等方面对该类寄生虫的感染危害进行了梳理,并就核心的防控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

1 虫种特性

鞭虫,又称为毛首线虫。不同种属的鞭虫卵在显微镜下具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双侧呈现纺锤状,又有称为腰鼓状,卵发育后期内部可观察到胚结构。在雌雄鉴别方面,雄虫头部长且细,具有尖刺状结构,身体短粗,头部细长接近马鞭结构。雌虫鞭体较短,体长外观似豆芽状。可牢牢吸附在动物的肠道黏膜,汲取营养。猪群常见的鞭虫类型为猪鞭虫(Trichuris suis,T.suis),鞭虫的性别分化发育,国内研究人员借助转录组技术筛选了雌雄虫发育的关键差异性基因蛋白,其中包括繁殖相关的主要精子蛋白等。猪鞭虫的生活史相对较为简单,土源感染、食源传播是该类寄生虫主要的感染途径,因此在生态养殖、地栏养殖等有直接或者间接土源接触的猪群中,鞭虫的自然感染较容易发生。

2 猪群感染情况

国内关于猪鞭虫的感染流行报道主要依托于光学检查,其中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较为常用。湖南省猪鞭虫平均感染率为8.91%。福建猪感染鞭虫的感染率约为1.56%。甘肃酒泉报道的猪场鞭虫感染率为1.06%。有的相关蠕虫感染调查中,在育肥猪中检出鞭虫感染。在2008年蒋庆等荣昌县调查报道中,规模化猪场、散户猪场的猪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4%、4.8%。杨秋芬等报道了其做调查的规模化猪场中鞭虫感染率仅为1.07%。从2007年到2009年调查的中国重庆猪群中,鞭虫感染率达10.13%。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即使驱虫药物在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我国猪鞭虫感染依旧存在,采取相关的驱虫防控策略是有必要的。

3 临床表现

猪只感染猪鞭虫病之后在临床表现上多见慢性消瘦,出现肠炎时伴随水样性腹泻、血痢等症状,严重者有急性肠梗阻等相关案例。与大多数肠道蠕虫过量感染寄生表现的症状相类似,慢性的渐行性消瘦、营养消化不良等可做为临床的提示。在规模化猪场中,猪鞭虫病的流行致病报道较少,在仔猪转保阶段、育肥场、生态养殖场等临床报道居多。育肥猪群感染猪鞭虫病,可见水样腹泻、采食量减少、逐渐消瘦,腹泻脱水、心衰等是引起临床死亡的主要表征。在发酵床养殖模式的猪群感染,可能出现顽固性腹泻。自然感染的猪鞭虫病是稀缺的,国内研究报道了自然感染的猪鞭虫病病理研究,发现猪鞭虫病感染猪的主要发病部位为结肠、盲肠。其中病猪结肠和盲肠黏膜上皮脱落,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见虫体外围形成包囊等,另有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相关临床资料记录。

4 致病危害

猪鞭虫感染猪近端结肠的组学研究发现,在接种感染性卵后第21天左右表现出全身炎症,包括2型免疫激活、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途径、肠道屏障功能等变化性的标志物。猪鞭虫感染可能通过Th2途径参与到宿主结肠的相关病理变化中,在Andreasen A等涉及的蠕虫感染实验中,单个感染组中,对猪锥虫有较强的Th2型反应,例如出现IL-13、ARG1 、CCL11 表达量的显著增加。除此外,猪鞭虫病感染的主要致病不仅来自于虫体自身对猪小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毒素分泌,还包括猪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致病原的继发感染。鉴于猪鞭虫病与其他猪群病原发生混合感染的案例报道不在少数,笔者进行了相关梳理。与猪蛔虫等肠道蠕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猪鞭虫与附红细胞体等血液病原混合感染也有相关的临床报道。相关临床类型汇总见表1。

上一篇:猪伪狂犬病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混感的诊断与防控

下一篇: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