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新疆图木舒克市50团养殖基地开始“躁动”起来,一排排圈舍里,羊群争相站在食槽前,享受着今天的第一餐。此时,江苏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朱军蹲在湖羊圈舍旁,专注地观察着羊只的生长状况,手中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实验数据。 朱军是“领头羊计划”团队的一员,这项计划由全国多所农业高校联合发起,将羊研究方向的专业学生送到实践的前沿,让科研成果转化到养殖生产中。扬州大学“领头羊计划”实施7年来,在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梦芝的带领下,一批批学生从校园走进牧场,化身“科技羊倌”,为羊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牛羊成群的新疆图木舒克市50团,是扬州大学“领头羊计划”团队长年驻扎的科研阵地。这里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气候干旱、植被脆弱,为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养殖业正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散养走向规模化饲养。在这个过程中,“领头羊计划”团队为当地带来了科学的养殖技术,提升了当地的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 在帮助农牧民适应舍饲化养殖模式的同时,王梦芝等人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消费者对羊肉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如何才能有效提升羊肉的口感与品质呢? 一次偶然的发现为团队指明了研究方向。团队成员注意到,性情温顺的羊在肉质检测中表现更为出色。他们猜测,羊的性情可能与肉质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团队以当地湖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学观察和生理指标检测,将羊分为“安静型”和“紧张型”两组。随后,团队对两组羊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跟踪检测,包括肌肉纤维密度、脂肪分布、氨基酸含量等关键指标。“我们每天记录羊的进食、活动、社交等行为,定期采集血液样本,检测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同时要检测肌肉纤维密度、脂肪分布、氨基酸含量等肉质指标”。团队成员张谨莹介绍。 经过不懈的努力,团队发现“安静型”羊的肉质显著优于“紧张型”羊,肌肉纤维更细腻,脂肪分布更均匀,氨基酸含量更高。因此,团队提出“性情筛选”技术,即通过对羊的行为表现和习性进行观察分析,评估羊的性情,从而筛选出性情温顺的羊并对其进行专门的饲养管理,以提高整个羊群的肉质品质。 实验的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养殖户们的实际收益,才是团队面临的真正挑战。 为了将“性情筛选”技术应用到肉羊养殖中,年轻的“羊倌”们开始扎根新疆图木舒克市50团养殖基地,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刚开始,养殖户们觉得我们这些‘书生’只会纸上谈兵。”张谨莹说,“但我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