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养猪业实行传统连续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存在疾病防控难、生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猪批次化生产技术通过同步母猪发情、配种、分娩等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全进全出”流程化、工业化的生产,这种模式能够显著提升规模猪场的疾病防控水平和生产效率。 2018年,新兽药烯丙孕素获批开启了我国养猪批次化生产的发展新阶段。同年,非洲猪瘟在国内暴发,导致生猪产能急剧下降。批次化生产在非洲猪瘟暴发后生猪复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成为我国养猪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地区,这些地区猪场密度相对较大,也是非洲猪瘟主要影响地区。新疆由于其地理位置独特,天然屏障多,受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传入风险相对较小。此外,新疆气候干燥、少雨,空气相对湿度较低,这种环境不利于病菌和寄生虫的滋生与传播,能有效降低生猪疫病的发生概率,有利于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防控;并且,新疆地域辽阔,大面积的戈壁为生猪养殖提供了极大便利,便于建设大规模、标准化的养殖场,有利于实现养殖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后非洲猪瘟时代,新疆等西北地区逐步成为我国养猪集团、企业的新养猪区域。目前,我国批次化生产已形成多种生产模式并存的格局,其中3周批、4周批是我国批次化生产的主流模式,但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应用批次化生产效果的报道较少。本文以新疆某规模化猪场为例,简述批次化生产在西部地区的应用效果,为批次化生产在我国的更广泛应用提供支撑。 1 猪场概况 该猪场位于西北某地区,饲养加系纯种母猪,基础母猪存栏6 000余头,该猪场采用4周批生产模式。加系猪体型比较好,四肢粗壮,肢蹄问题少,生长速度比较快,料重比低,而且抵抗力强,但繁殖性能不突出。 2 猪场4周批次生产效果 笔者连续跟踪了11批母猪,并统计分析了母猪繁殖性能相关数据。统计指标包括批次参繁母猪数量、批次总产仔数、批次健仔数、批次断奶仔猪数、批次窝均产仔数、批次窝均健仔数、批次窝均断奶仔猪数以及经换算后的猪场PSY,见表1所示。该场批次窝均产仔数为13.81头,批次窝均断奶仔猪数为10.77头,4周批按年产2.35胎计算PSY为25.31头,在加系种猪中该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见表2所示。 |
上一篇:母猪妊娠后的饲养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