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年 11 月,秦英林和钱瑛带着全部的积蓄和借来的 3.1 万元,回到了家乡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他们在村头的荒地上,开始搭建自己的猪舍。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条件艰苦,他们为了节省每一分钱,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没有建筑工人,他们就自己动手砌墙、盖瓦;没有设备,他们就四处寻找二手的设备,加以改造利用;为了拉电线,秦英林爬上高高的电线杆,不惧危险,在寒风中忙碌;打井时,他卷起裤腿,跳进冰冷的泥水中,一锹一锹地挖掘。钱瑛也毫不逊色,她挺着孕肚,帮忙搬运材料,照顾秦英林的生活起居,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猪舍的布局和卫生防疫措施。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猪舍终于建成了。1993 年 6 月,秦英林夫妇购入了 22 头仔猪,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养猪事业。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很快就遭遇了第一个重大挫折 —— 猪瘟。一天,秦英林像往常一样去猪舍查看猪的情况,却发现有几头小猪精神萎靡,不吃不喝。他心中一惊,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意识到可能是猪瘟来袭。果然,接下来的几天里,猪瘟迅速在猪舍里蔓延,25 头猪苗接连死亡。看着一头头死去的小猪,秦英林和钱瑛心急如焚,他们彻夜不眠,轮流给猪打疫苗、消毒猪舍,试图控制疫情的蔓延。但疫情来势汹汹,情况并没有好转。 在这关键时刻,秦英林没有被困难打倒,他深知,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战胜这场危机。他想起了大学时的老师和同学,于是立刻联系他们,寻求技术支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秦英林对猪舍进行了全面的消毒和隔离,调整了饲料配方,增加了猪的免疫力。同时,他还四处寻找有效的疫苗,最终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这次经历让秦英林深刻认识到科学养殖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他走科学养猪道路的决心。 科技引领,规模扩张 猪瘟事件后,秦英林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养猪方式难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走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道路。他开始四处奔走,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他经常参加各种行业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与专家学者交流,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同时,他还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资料,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1995 年,秦英林引进了国内先进的养猪技术和设备,对猪舍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他采用了全封闭式的猪舍设计,安装了自动通风、温控、喂料等设备,为猪创造了一个更加舒适、卫生的生长环境 。这些设备的引入,不仅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还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在育种方面,秦英林也下足了功夫。他带领团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种猪选育工作,培育出了适合本地生长环境的优良品种。通过不断优化种猪的基因,提高了猪的生长速度、瘦肉率和抗病能力,使牧原的生猪品质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秦英林意识到,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1997 年,他成立了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开始逐步构建集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猪肉产业链 。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饲料厂,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研发出了营养均衡、品质优良的饲料,不仅保证了猪的健康生长,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在疫病防控方面,秦英林更是高度重视。他建立了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种猪、饲料、水源等的检测和管理。公司还成立了专业的兽医团队,定期对猪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确保猪群的健康。 2000 年,牧原的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出栏生猪数量达到了 5 万头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环保问题也日益凸显。养猪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秦英林深知环保的重要性,他决心要找到一种既能解决环保问题,又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和探索,秦英林带领团队研发出了 “猪 - 沼 - 田” 生态循环模式。该模式将猪的粪便和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和供热,沼液和沼渣则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 |
上一篇:秦英林:养猪路上的奋进与担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