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数智化饲喂决策和饲料配方软件系统,为养殖生产带来智能化变革。建立智能决策模型,结合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养殖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养殖户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策略,避免饲料浪费。同时,推进饲料加工设备核心部件的自主创制,提高饲料加工精度和效率,为提效节粮提供有力保障。一些智能化饲喂设备能根据动物体重、生长阶段等因素,自动调整饲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实现精准饲喂。 集成配套智能化标准化养殖设施装备,也是提效节粮的重要举措。推广应用精细化阶段饲养管理工艺、智能化精准饲喂成套设施设备,以及畜禽立体养殖和水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模式,可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密度,降低养殖成本。通过智能化养殖设施,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为动物提供更适宜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水产养殖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同时提高养殖密度和产量。 (二)开源节粮:挖掘非粮资源的巨大宝藏 开源节粮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粮饲料资源,缓解饲料粮供给压力,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开展地源性特色饲料资源调查评估是开源节粮的基础工作。通过全国性饲料资源调查摸底,可全面掌握各地饲料资源分布情况和潜在价值,建立基础参数数据库。这为后续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一些地方特色农副产品进行营养价值评估,发现其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优质非粮饲料原料。 积极发展非粮饲料资源提效加工利用,是开源节粮的关键环节。支持发酵饲料推广应用,有序开展发酵饲料产品生产许可,研发集成地源性饲料资源发酵酶解技术,可提高非粮饲料资源营养价值和利用率。推动微生物菌体蛋白饲料化开发利用,为非粮饲料资源开发提供新方向。通过发酵技术,将一些原本难以利用的农副产品转化为富含蛋白质的优质饲料。 加快推广高效资源转化型饲料原料,是开源节粮的重要举措。支持一碳气体合成菌体蛋白扩大产能,扩大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推广非蛋白氮饲料化利用,探索昆虫蛋白、藻类蛋白饲料化途径,可丰富饲料原料种类,降低对传统饲料粮的依赖。一些企业已成功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一碳气体合成菌体蛋白,为饲料行业提供新的蛋白来源。 增补开发潜力较大的新饲料原料,是开源节粮的持续动力。修订发布《饲料原料目录》,制定发酵饲料管理规定,适时增补新饲用资源,可为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政策支持和规范指导。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新饲料原料被发现和应用,为养殖业节粮行动注入新活力。 (三)优化结构节粮:种养结合的绿色转型 优化结构节粮是通过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实现种养结合,减少饲料粮消耗,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优质饲草生产是优化结构节粮的重要内容。提升饲草良种供给能力,支持饲草新种源创制和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培育,可为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种源基础。加快发展人工种草,支持合理利用耕地种草、粮饲轮作,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可增加优质饲草供给量。积极拓展饲草发展空间,支持利用中重度盐碱地发展饲草种植,推广种草改盐为主的盐碱地治理利用模式,为饲草产业发展开辟新空间。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分区域集成推广饲草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积极发展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推广 “牧繁农育”“暖季适度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 等生产模式,可提高饲草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种植苜蓿等优质饲草,不仅可为草食家畜提供丰富营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 引导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是优化结构节粮的关键举措。持续调整优化生猪产能,把控能繁母猪存栏量 “总开关”,完善生猪产能监测和预警体系,可稳定生猪市场供应,避免因产能过剩导致饲料浪费。大力发展节粮型高效肉禽生产,推广适度营养水平、最优转化效率的精准饲料配方技术,积极引导禽肉消费,可提高禽肉产量和质量,降低饲料粮消耗。促进牛羊产业稳定发展,落实肉牛奶牛产业纾困政策措施,规范复原乳使用和标签标识,开展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试点,可推动草食家畜产业健康发展,实现以草代料。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推进传统养殖池塘标准化、智能化改造,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工厂化循环水、室内鱼菜共生等设施养殖模式,可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和质量,减少养殖尾水排放。在一些地区,通过推广稻田养鱼、虾蟹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上一篇:玉米秸秆发酵饲料发展前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