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在产品供给过剩、营销信息过载的时代,畜牧业部分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明显、品牌影响发挥弱,导致生产、加工、销售脱节,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针对以上痛点,通辽市加强全产业链规划布局,积极开展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引导更多经营主体融入产业链条,逐步补齐肉牛产业加工端和市场端短板。 走进科尔沁区通辽肉牛产业园,阿图纳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布赫巴特尔笑容满面,自2016年结束在外创业回到家乡从事食品行业,公司业绩逐年攀升。“目前已经开发出40余款肉类休闲食品,年产值达6亿元。今年新租赁两层办公空间,打算继续扩大产能。”他介绍,园区内类似的经营主体还有40余家,涵盖食品研发、加工、检测、冷链物流等各细分领域,集群化发展为企业融入产业链、生态圈,增强协同效应构建了良好环境。 除了建设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驻实现规模化发展,近年来,通辽市还加强数字化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养殖流程标准化和牧场管理智慧化。通过组建肉牛产业大数据中心,完成百万头以上基础母牛信息录入,借助平台算力,建立起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物流、销售全过程产品标识和追溯体系。目前,应用主体涵盖8.6万养殖场户、屠宰企业和交易市场,为辅助政府决策、指导企业生产搭建起综合性服务平台。 前端品牌拓展、中端加工带动、后端标准化养殖支撑,通辽肉牛产业实现从“卖肉牛”到“卖牛肉”再到“卖牛肉食品”的转变,2024年预计全市牛肉深加工产品产量达2.6万吨,各类即食性牛肉制品产量超1.1万吨,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留在了本地。 小规模养殖户如何融入社会化大市场? ——“十大体系”支撑保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发展格局 入冬,东北地区气温降至零下,却难掩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成峰牲畜交易市场行情的火热。该市场是内蒙古东部及东三省地区最大的牲畜集散地,正值开市日,市场内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叫卖、牛哞之声不绝于耳。市场经理孟婷介绍,为给养殖户提供更多便利,在原本2、5、8日开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每月逢1、4、7日下午开市。同时,持续提升数字化交易和管理水平,建成了国内首家活畜在线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物流配送、信息交流、电子结算等环节“一站式”服务,目前日上市牲畜总量2万余头、交易额达千万元。 在牛业行情下行周期,市场活力不减,源于通辽市立足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约一半的实际情况,培育保护“小规模、大群体、多层次”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不同特点的经营主体在产业链各环节发挥应有作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良种推广扩繁,依托以科尔沁肉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京缘种牛繁育有限责任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家级肉牛育种场和种公牛站,实现年供种能力、冻精产量、胚胎生产分别达300头、300万支和5000枚以上,对进行良种化繁育的养殖主体每头母犊牛补贴1000元,探索建立享受补贴政策的养殖场户与核心育种场、胚胎生产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积极稳定基础产能、加大“留优保母”力度,依托中央财政基础母牛拓群提质项目,落实优质基础母牛饲养补贴,提高能繁母牛存栏量和新增犊母牛年增长率;推动规范养殖和精养精育,科尔沁左翼后旗伊和塔拉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模式,统一建设圈舍进行集中养殖,带动嘎查集体年收入达400万元,类似的肉牛养殖示范场、标准化家庭牧场全市分别创建96个、100个,肉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覆盖面达70%以上;发展规模化屠宰加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智能化、电子化控制的肉品生产线,年可屠宰肉牛20万头,生产冷鲜冷冻肉4万吨、牛肉产品1300余种,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一盘棋”谋划、针对性纾困,通辽市先后印发全面建设全国肉牛产业第一重镇行动方案、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形成了涵盖种源建设和良种推广、优质母牛扩繁、规模化标准化育肥、肉牛屠宰和市场流通、疾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环境保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饲草料生产加工和供应、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信贷支持、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十大政策体系,为产业渡过难关提供及时有力的支撑保障。 有的放矢促进产业恢复与升级发展,通辽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军表示,下一步,将加快肉牛产业“一中心、三园区、五基地”建设,推动肉牛产业从全国地级市中数量第一向综合效益第一转变,以此为带动实现畜牧业屠宰加工能力、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发展保障能力等全面跃升。 |
上一篇:2024年畜牧行业十大关键词
下一篇:2024年畜牧业十大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