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土猪种保护措施 1、政策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加大对中国地方猪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保护本土猪种,政府加大了资金和人才支持。资金的投入为保种场的建设、科研项目的开展以及企业的参与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同时,吸引了一批专业人才投身于本土猪种的保护和培育工作,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本土猪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建立保种场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地方种猪,各地陆续建立保种场。以合川黑猪为例,合川区将沙鱼镇、钱塘镇、隆兴镇、龙市镇 4 个传统饲养区列为了黑猪保护区,让这种濒临灭绝的优良家禽得到了一块休养生息之地。通过收集和保护合川黑猪的种猪资源,其数量逐渐增加。目前,合川区已建成合川黑猪市级遗传资源保种场 2 个,现合川黑猪存栏 648 头。 3、企业参与 非传统畜牧业企业也看到了种猪培育的商业契机,纷纷投入种猪生产。如阿里、网易等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平台资源,涉足养猪产业。阿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母猪分娩状态和发情状态,提高了养殖效率。网易则在猪圈棚舍的设计上充满 “猪性关怀”,为猪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这些企业的参与,为本土猪种的保护和培育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国内畜牧业卡脖子问题及应对策略 1. 问题所在 我国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 75%,但部分品种仍依赖进口,如白羽肉鸡祖代种源、肉牛种公牛种群等。畜禽品种培育周期长、技术难、成本高。 培育周期长:相比农作物品种培育,畜禽品种培育周期更长。以生猪为例,需要 10 个月甚至 12 个月才能繁育一代;禽类一般要 8 至 10 年、牛至少要经过 20 至 30 年才能培育出新品种。为确保种群的优良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需要多个世代的持续选育。 技术难度大:畜禽育种技术分为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目前我国以常规技术为主,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畜禽重要经济性状分子遗传机理研究不够,资源鉴定评价体系不完善。 成本高昂:畜禽育种需要一定数量的种群才能进行观测选育,场地、饲养、管理等费用不菲,有时一场疫病可能使种畜场多年心血化为乌有。而且新品种育成之后,还需不断投入,在推广应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约。 2. 应对策略 我国在畜禽种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农业农村部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种源 “卡脖子” 问题。 积极进展:中国农科院培育出多个畜禽新品种。如以北京油鸡为素材,培育出 “栗园油鸡蛋鸡” 和 “京星黄鸡 103” 肉鸡配套系,产蛋量、繁殖力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提高;以北京鸭为素材,培育了两个瘦肉型肉鸭配套系,打破国外品种垄断;培育的肉牛新品种 “华西牛”,有望打破肉牛种质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正在培育的 “平凉红牛”,有望成为高档牛肉专用品种;利用国内外猪遗传资源,开展了 “中畜一号”“中畜二号” 优质猪新品种培育。 中国农科院兰州牧药所培育出国家级畜禽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填补了牦牛无舍饲化品种的空白,丰富了牦牛品种多元化。 政策措施: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快启动实施种源 “卡脖子” 技术攻关,在畜禽种质资源、重大品种培育、条件能力建设、成果产业化应用等方面进行部署。 以种质资源库为平台,发掘高效、优质、抗病、节粮的新种质和新基因资源。重点研发细胞工程育种、全基因组选择、智能化表型测定等关键技术。 继续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建设和布局畜禽种业创新基地,加强科企融合推动商业化育种,重点培育瘦肉型猪、高产肉牛、高繁肉羊和高效白羽肉鸡新品种。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