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繁育

打造中国生猪育种“强芯”之路

日期:12-02 作者:佚名- 小 + 大

(二)中国猪的育种历程

二十世纪以前,我国主要以地方猪自繁自养为主,猪育种以适应当地环境、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为主。我国拥有 9000 年的驯化历史,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资源,如比较抗寒的东北民猪、适合做腌制火腿的金华猪,以及产仔数多的太湖猪等。

二十世纪初到建国以前,我国开始逐步引入外国猪种。1900 年,德国人首先在张家口、青岛等地引入了大白猪。1910 年,新疆曾引入俄国白色猪。中华民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均引进过欧美畜禽良种和近代畜牧兽医技术并向民间推广。1913 年,农商部将原设在张家口的模范垦牧场改为第一种畜试验场,其中饲养有巴克夏猪,供改良猪种用。1933 年,国民政府实业部在南京小九华山兴建中央种畜场,其中饲养有巴克夏猪和小型约克夏猪 150 头、金华猪 500 头,采用本品种进行选育提高,向各省市提供良种。1932 - 1936 年引种较多,陆续引入波中猪、泰姆华斯猪、汉普夏猪、杜洛克猪等近十个国外猪种。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政府农林部于 1946 年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华剩余物资成立改良场,并分发给 23 个省(市)和地区,进行畜种改良。

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猪生产形式多以引进的脂肪型和兼用型品种与地方猪进行二元杂交。1972 年 “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组” 成立后,提出了 “着重加强地方品种选育,同时积极培育新猪种” 的方针。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提出了 “三化”,即 “公猪外来化、母猪本地化、商品猪杂交化”,推动了兼用型猪新品种培育工作的开展。这一时期,育种主要以杂种群为基础,培育出一批新品种,如哈白猪、上海白猪、北京黑猪、新金猪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猪育种方向逐步由脂肪型、兼用型向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种转变。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逐步开始由培育脂肪型、兼用型猪向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种(系)转变。1978 年后,我国逐步开始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培育和杂交生产,特别是 1980—1982 年直接从原产地引进了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猪、美国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等世界著名瘦肉型猪种,加速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工作和杂交生产的开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先后培育出了三江白猪、湖北白猪、浙江中白猪等一批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并于 1985 年在我国武汉建立了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标志着我国种猪选育工作步入新的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畜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类猪种基因资源,培育出了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性能和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猪育种已转向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培育,并配套生产。

三、我国生猪育种的进步与成果

(一)新品种不断涌现

2021—2024 年,4 年时间,我国生猪育种行业育成了 10 个新品种(配套系),分别是海聆 Ⅰ 号黑猪、龙民黑猪、蓝思猪、山下长黑、乡下黑猪、天府黑猪、辽丹黑猪、川乡黑猪、硒都黑猪和湘沙猪。这些新品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生猪品种资源,也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山下长黑” 猪被毛全黑、体型长大、头颈清秀、眼睛有神,脸上有少量皱折,耳朵中等大小、前倾。中试结果表明,“山下长黑” 猪耐粗饲料、适应性强、易饲养,达 100 公斤体重时平均体长为 113 厘米,接近国外引进的长白猪。肉色、大理石纹、嫩度等肉质指标远超国外引进猪种,比现有优质肉猪多 1—2 对排骨,产肉能力明显增强,宰后平均瘦肉率达 59.78%,适合作为养猪三元繁育体系的第一父本品种使用,也可纯繁生产优质肉猪。

2021 年之前,自 2008—2013 年,5 年间也培育中 7 个新品种和配套系,且大部分年份的每年 1 个或 2 个新品种,而 2023 年,我国就有 5 个新品种获批。这一数据的变化充分展示了我国生猪育种行业的快速发展。以 “乡下黑猪” 为例,它是壹号食品历经十余年培育而成,借助常规选育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聚合了多个生态区域的品种,遗传基础丰富,可满足不同区域优质肉消费需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上一篇:猪的科学选种与育种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