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和品种培育体系还是没有形成,不是一个都没有,是太少太少。全球排名100位的大型养殖企业70%都来自中国,这些企业,理论上应该率先把育种工作做好,但却没有这样去做。一个好的育种企业至少应该有系统化的育种活动,比如,标准化精准化系统化的生产性能表型测定、基于DNA芯片的基因组选择,或者最低是基于BLUP的综合指数选择,每年都有固定的育种投入预算。然而,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符合要求的企业数量是非常少的。我们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要去搞育种,但我们的确需要十几家甚至是几十家企业去做最前沿的育种工作,从而满足我们国家巨大的种猪市场需求。 到底怎么去做?就是端正思想,扎扎实实去长期做,不要理解是一个简单的商业买卖行为,要理解这是行业的源头、一个火车头、一个“卡脖子”的问题。 应该走什么路径?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制定的路径是对的,产、学、研、用、政,即政府大力支持,企业作为主体扎扎实实去做,科研院所有机融入,坚持不懈地长期推进。我个人认为育种技术不成问题。我们国家在前沿科技研发的论文数量遥遥领先,常规育种技术和最前沿的育种技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都已经掌握,但的确需要有好的机制,特别是能调动企业积极性以及产学研用的机制。 我们大型生猪企业要进行全成本核算,育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付出成本,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是提供良好赢利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企业育种理念上还存在差异,我们国家的商业育种理念还不够清晰,对育种的投入和产出尚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育种能够实现盈利。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不进行育种是因为他们觉得无法赚钱,认为育种投入太大。根据我个人对发达国家猪育种公司的了解,他们的育种成本实际上并不很高,他们注重市场行为,成本和遗传进展要成比例。目前我们国家的许多企业在尝试一段时间后选择放弃的根本原因是在成本控制上没有做好。要么不做,要么一做就大面积去做,在很大的一个群体里去做。我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国外企业,甚至是全球最优秀的育种企业,他们的育种群体有我们这么大。他们的育种进展来自于持续的遗传改良,是在一个不大的育种群体里,不断地持续改良才取得了今天的改良成果。特别是对于猪来说,猪的遗传繁育能力大、即扩群速度特别快,没有必要在巨大的核心种群中去搞巨亏的育种。我们迫切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育种公司的商业育种理念。是局限于短期商业利益?还是坚守需求导向、长期价值思维? |
上一篇:规模化猪场种猪育种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