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苹团队和新广农牧合作从国内外寻找了10个代表性品种的6万多只“种子选手”,而后,根据生长速度、产蛋性能、饲料报酬、胸肌大小等近60个筛选指标,开始了漫长而枯燥的遗传选育。 饲料转化率、体重排名前百分之五的种鸡,将被科研人员重点关注,它们极有可能成为曾祖代纯系繁育的种鸡;鸡苗长到28日龄,会重点关注其体重、骨骼发育状态;再大一点,要关注采食量、生长速度、抗病力;鸡苗长到42日龄,再开始重点关注胸肌的大小……就这样,一个一个指标慢慢筛选下来,最终有3000只鸡脱颖而出,进入第一轮杂交……这样的筛选过程,已经持续了10年,如今还在继续。“育种要优中选优,万里挑一。”赵桂苹做过粗略估算,这些年,一个品系平均一年下来至少要测5000多只鸡。 仅仅重复上述步骤就可以了?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 饲料报酬率与料重比,都是衡量种鸡“性能”的重要指标:前者越高,后者越小,意味着能用更少的饲料实现更高的产出,也即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水平。 育种家们的目标就是选出那些吃得少还长得快的天才型“选手”。起初饲养员为了省事,一次给一天的口粮,可这样一来,饲料报酬很难测算。怎么办?赵桂苹不断调整测定方法,将喂养次数改为一天3次,每次固定量,“既要让鸡吃饱,又不能浪费,还要体现差异”。 2016年11月,赵桂苹和团队从1400万个SNP位点中,筛选出5.5万个位点,完成了国内首款“鸡芯片”的设计工作。“一个位点就是一个遗传密码,正是这些位点导致了鸡的差异,影响着其饲料报酬率、产肉率、繁殖能力等性状。”赵桂苹解释。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新问题便接踵而至。这些神奇的遗传密码需要将其固定在芯片上,但从国外定制芯片硬件需要6000张起,还需要先垫付180万元。没有经费支持,这笔钱从何处来?翻出手机里的通讯录,一个个评估,再硬着头皮打电话约见面,正当赵桂苹因为到处找资金焦灼得寝食难安时,在一位同行的介绍下,北京康普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抛出橄榄枝,解了燃眉之急。 资金有了着落,2017年3月,6000张芯片顺利完成生产。 第一次见到芯片,团队成员很激动,赵桂苹心中却是五味杂陈,“7厘米到8厘米长、2厘米至3厘米宽,就这么一个小小切片,猛一看毫不起眼,但有谁知道它承载了多少技术信息,我们又为此付出了多少辛酸和汗水”。 “赵老师,给咱们芯片起什么名字呢?”团队成员问道。 “这个芯片在北京诞生,就叫‘京芯一号’吧。”赵桂苹回答。 喜讯传来 事实很快印证了赵桂苹当初的判断。 传统肉鸡育种,需要育种家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依靠经验判断“种子选手”未来的生长情况,但世代间的性能观测只能等待白羽肉鸡产蛋、成长、再次产蛋才能够筛选出“天赋异禀”的优秀群体。一般来说,培育一个世代耗时一年多。 而有了“京芯一号”,科研人员只需在“种子选手”还是小鸡时,采一滴血,便能精准预测其各项生长性能,进而挑选出优秀“选手”。比如,在过去要测胸肌,育种家需要耐心等待鸡苗长成并屠宰才能检测,现在有了这张“鸡芯片”,不用等其长大即可活体检测,“未卜先知”。 这一改变意味着什么?赵桂苹打了个比方,基因组育种芯片好比开展基因组选育工作的“金刚钻”,有了它,我们可以从传统育种的1.0时代直接跨进育种4.0时代。 “如今回看,得益于这张‘芯片’,我们将‘广明2号’选育世代节省了2个至3个。”赵桂苹说。 |
上一篇:我国自主培育的蓝思猪品种通过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