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产生耐药性 兽用抗生素在实际生产中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畜禽疫病。当前国内养殖业疫病频繁发生,管理者在生产中往往会频繁或加大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畜禽机体内的敏感菌株产生耐药基因,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甚至无效,严重的会导致“超级耐药菌”的产生,形成无药可用的不良现象。人类若是经常摄入这类含有药物残留的动物源性食品,同样会诱使人体内产生特定的耐药菌株。当人体发生不适时就会在临床上增加治疗的难度,严重的会导致人用抗生素无效,出现无效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4.3 过敏反应 畜禽产品中的抗菌药物残留,会因为药物抗原性的影响导致机体内出现抗菌素抗体,进而引起易感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果人们食用动物源性食品的过程中,不慎导致了某种低量抗菌药物长时间的摄入,发生过敏现象的几率极高,严重者甚至会造成休克和呼吸困难等情况的出现。常见的如青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轻者会出现发热、皮肤过敏,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4.4 “三致”危害及激素样作用 “三致”危害是指致癌、致突变、致畸形。现已研究发现部分兽药或其代谢产物对人体具有“三致”危害,如:呋喃唑酮类抗生素对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等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原虫、真菌等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该类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后分解代谢较快,但随着药物积累会导致受体基因和染色体的改变,进而表现出致癌性的危害;氨基糖苷类及四环素类药物也同样会造成“三致”危害的发生。若持续食用含有低剂量激素的动物源性食品,会因为激素样作用的发生而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4.5 对环境的危害 养殖生产过程中过量或长期频繁使用兽药,会增加兽药在畜禽体内的残余量及排泄物中残余量,有的兽药在畜禽体内不易进行新陈代谢,部分抗生素在一些动物源性食品中不易降解,有的分解代谢后毒性更强。当残留的药物随畜禽粪便、尿液及其他体液等排泄后,会使排放地的土壤和水源受到污染,形成严重的环境危害,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4.6 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兽药残留是世界各国畜禽产品贸易纠纷的一个重要起因,更是阻碍我国畜禽产品走出国门的最大障碍。我国的规模化养殖起步晚,现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兽药残留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较早形成了配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公众认知意识、兽药残留检测标准及检测手段与国外相比较为落后,在进行畜禽产品出口贸易时因兽药残留超标导致产品被退回、销毁的事件屡有发生,甚至作为贸易壁垒的条款而受到不公正的贸易待遇。 5 控制兽药残留的综合措施 兽药残留产生的原因及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兽药生产、销售、使用及屠宰加工等诸多环节,因此其控制措施也涉及诸多方面,应主要做好以下3项工作:(1)政府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严格执行,大力宣传兽药残留产生的危害及违法违规使用兽药的处罚,以促使相关生产主体不用违禁药、科学用药、知法守法生产。(2)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畜禽品种,避免用药物去干扰畜禽的部分性能。(3)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降低畜禽的发病率,减少兽药的使用。 养殖业尤其是规模化养殖企业,发生畜禽疫病造成的损失是其最主要也是难以逾越的风险所在。兽药是预防、诊断及治疗畜禽疫病的重要物质,科学合理地使用兽药对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平稳发展,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也是消灭人畜共患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养殖从业者专业素养水平的差异、对科学用药知识的匮乏,甚至是受经济利益驱使等,在养殖过程中存在滥用、乱用兽药的现象,对畜禽疫病的防控及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受我国当前整体养殖行业结构的影响,从源头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广大从业者及行业监管者仍然任重道远。 |
上一篇:中国转基因粮食作物正式迈入商业化
下一篇:猪场生物安全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