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完善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损耗。现代社会农产品流通损耗较大,在一些场所甚至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减少农产品流通损耗,需要细化完善产加销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解决好流通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减少产品收获损耗方面,因地制宜开发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形和地方品种的高精度采收机械;在减少仓储损耗方面,不断完善预冷、贮藏、保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在减少加工损耗方面,有效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大产地预处理;在提高农产品分配效率方面,规范运输标准,研制高效运输设备,保障冷链运输,完善生鲜食品终端配送机制。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全社会提倡节约粮食观念,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通过光盘行动等切实培养节约习惯。这些重要指示既是对传统节约理念的发扬,也是从全局高度对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部署。 积极主动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约束很强,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对保障我国粮食消费的作用不可或缺。我国市场体量巨大,某些重要农产品如大豆、玉米的进口量排在世界前列。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体量和在世界市场上的话事权并不完全匹配。我们要有利用自身的巨大市场打造国际大粮商的信心,未来应汇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力,提升对重要农产品贸易渠道的整体掌控能力,使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稳固有效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在此过程中,应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善强化和发展中国家的联动机制,维护在粮食安全上的共同利益。 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并完善多主体分工和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韧性,内在要求不断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并完善多主体分工机制,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实中,资源弱势农户在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分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中不占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关键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这些深刻论述坚守人民立场,兼顾效率与公平,展现了对打造有群众基础有韧性的农业产业链的深远谋划。各级干部须反复深思,避免偏离正确的工作方向。 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传统的并不就是落后的,诸如注重资源循环利用的传统生态智慧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夯实粮食安全的生态环境根基,仍具有重大启示和参考价值。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是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的资源宝库,绝非负担。中华文明的源头在于农耕文化,其中的精华跨越历史、历久弥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应深入挖掘、发扬光大中华农耕文化的精华元素,使优秀传统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相互成就。 |
上一篇:2023畜牧品牌嘉年华亮点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