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生猪产业链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面临主要问题 生猪产业链主要面临原材料及生猪价格风险,以及养殖疫病风险。 对于原料价格波动风险,生猪产业链主体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灵活调整饲料配方,根据粮食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配方,进行不同原料品种间的原料置换,平抑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二是优化采购渠道,围绕粮食产区布局,开拓多种采购渠道,发展采购成本更低的供应产地和原料组合。三是运用期货衍生品及“保险+期货”项目,有效规避原料价格波动风险。 对于生猪价格波动风险,一是通过延伸产业链业务来缓解猪价波动对盈利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积极运用套期保值工具或与“保险+期货”项目,转移生猪价格波动风险。 对于养殖疫病风险,生猪产业链主体从猪场建设、实时监测、隔离措施等各个方面建立了严格的疫病防控管理制度,并且大北农(002385)等企业积极研制新型猪用免疫疫苗,为生猪行业保驾护航。 生猪产业链在风险管理上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养殖疫病风险的防控力度仍较薄弱,二是猪周期和均衡出栏的养殖模式使得生猪养殖企业和散户面对猪价的不利变动也无法及时调整现货供应量,三是期货套期保值业务参与主体为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和个人无法有效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二、生猪产业链存在的价格风险分析 价格风险是生猪产业链面临的最重要风险。产业链上游主要面临玉米及豆粕的饲料原料价格波动风险,而中游企业则主要面对市场价格风险,即生猪预计未来出栏后的市场价格。中游阶段作为产业链的中心,主要为生猪养殖,影响生猪供给量,从而导致生猪价格波动。同时,下游屠宰加工及分销导致猪肉价格波动也会从需求端作用于生猪价格。 在生猪养殖成本的构成中,主要分为三大类:原材料、人工和生产制造,其中饲料原材料的成本占到养殖总成本的50%以上,而玉米和豆粕是饲料中的主要原料。回顾玉米自上市以来的期现货行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格风险因素:玉米整体供需格局、国家政策以及天气。国际及国内供需因素均会对豆粕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包括国际及国内大豆供需、国内豆粕需求、极端天气及政策等。生猪市场价格(即生猪销售价格)波动的风险是整个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是产业内不控制的外部风险,面临着周期性和季节性影响,随着国内养殖规模扩大,企业在应对生猪价格变化时速度减缓,行情低迷时的持续时间增长。 三、生猪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估 生猪产业链主要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包括期货套期保值、期权套期保值以及“保险+期货”。这三种风险管理工具参与主体存在差异,“保险+期货”在保费补贴政策导向下主要投保对象为农户及中小散户,而期货和期权套保工具主要适用于法人实体,产业链中非法人及个人无法参与交割,因此不能有效运用套保工具。 通过案例分析以及期货和期权套保工具的特点,可以发现期货套保和期权套保均有较好的风险规避效果但各有利弊。期权套期保值与期货套期保值相比,会更加灵活,风险控制更为精准,套利空间更大。但期权市场相对于期货市场流动性较差,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对专业性亦有更高要求。而“保险+期货”为农业经营主体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运用的优势在于可以保障农民利益、促进金融行业创新以及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上一篇: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定量风险评估
下一篇:吃鸡蛋真的能降低慢病风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