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大丙介绍,目前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已得到了稳定的控制,这得益于相关疫苗产品的成功研制与应用,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毒力变异不得不引起重视。张大丙团队发现,从临床表现来看,鸭坦布苏病毒2.1分支毒株比2.2分支对小鸭的致死性更高。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表明,2.1分支毒株不光造成死亡率高,还造成更严重的体重损失,引起更严重的脑炎症状,还有更高水平的病毒水平。此外,经过对2.2分支分离的毒株进行纯化试验发现,其有重组的特性。 疫苗无疑是控制传染病流行和减少危害的刚需产品。目前我国批准的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张大丙建议关注国内鸭坦布苏病毒变异重组的特性,在防控上应更侧重发挥综合抗体的作用。他同时也担心,鸭坦布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在鸭群中均呈现毒株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毒力而非抗原性。因此,用现有的免疫产品进行控制是有效的,但如何避免毒株进一步复杂化值得思考。 除了鸭坦布苏病毒病,近年来,因为鹅细小病毒感染引起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给水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张大丙介绍,该病造成的短喙和生长障碍特征,对樱桃谷鸭、半番鸭易感,对雏番鸭、雏鹅、麻鸭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 “最为典型的影响是,鸭喙会缩短大概27%左右。此外,对增重的影响非常显著,表现为群体生长景气度差,体重损失高达48%,即使外观正常鸭的体重损失也在11%。”张大丙说,对于生产效益来讲,增重的损失是很惨重的,但死亡率可以忽略不计。鹅细小病毒毒株毒力变异还严重影响骨骼发育,在养殖环节会导致断腿,在加工环节胸肉腿肉减少,鸭头、鸭舌等副产品也会受到影响。整体而言,在屠宰环节,一只鸭子损失至少0.5元,在养殖环节损失可能超过1元。 “目前,坦布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这两种病在鸭群里已呈现毒株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不是抗原变异而是毒力变异。”张大丙表示,从效果来说,过去鹅疫苗用于预防控制鸭的鹅细小病感染有效,但从生物制品规范角度说,把鹅疫苗用在鸭身上需要重新申报。 毋庸置疑,禽病是影响养禽业健康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不仅影响禽类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速度,而且还影响禽的产蛋率、种禽质量、禽肉等相关产品质量,以至影响养殖效益。 不得不说,在我国超体量养殖的背后,当前禽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不光有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野鸟迁徙导致传播的风险,还有引种潜在疾病风险,新发疫病控制风险,保持持续监测,及时发现、跟踪及研究针对性解决方案是当务之急。 |
上一篇:流感袭来,中国禽业何以平稳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