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帮我家养的牛配种十多次了,现在已经下了7头小牛,前几天又配了3头,他就是我心中的‘牛爸爸’。”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班母村七组的养殖户岩办把偌大的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儿不时发出“哞哞”叫声,岩办口中的“他”,是西盟县勐梭镇秧洛村的兽医员——岩孔。 今年38岁的岩孔,从小就对养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0年初中毕业后,岩孔开始养牛,但由于饲养的品种和技术较为落后,多年以来家里的养牛事业一直未见起色。 “以前我们养的都是土黄牛和水牛,养殖周期长、出栏慢、效益低。”岩孔说,为了把牛养好,他积极地向村里的兽医员学习肉牛养殖和医治技术,并且通过参加县里的技术培训,学成了专业的兽医技术,也学会用冻精改良人工授精技术培育出新品种牛。“通过人工配种,改良了牛的品种,改良后的牛,个体大、生长快、出栏快。” 摸清了门道,岩孔把自家的牛养好了之后,被群众推荐成了村里的兽医员,帮助村民做动物防疫员、配种员,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牛爸爸”。“我们家里的牛生病了,或者要配种,我们都会叫他来,我们都靠他了。”勐梭镇秧洛村15组的村民岩松说。 岩孔的车上常年放着一个兽医箱,只要村民的牲畜生病,都会联系岩孔,随叫随到,这小小的兽医箱便跟着他穿梭在乡间小道上。“无论多远都要去到农户家里,因为看见我来了,群众安心,我也放心。”岩孔说。 基层兽医员的工作很辛苦,一般都是脏活、累活。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户,岩孔曾连续三天在群众家中医治病牛,也曾多次因群众经济拮据而无偿出诊。 “基层兽医员接触的都是一线问题,很辛苦,有的兽医员做了一段时间后,就会申请换人,坚持不下去,但岩孔到现在已经做了5年了,群众口碑一直都很好。”勐梭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谭大莲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佤族汉子岩孔还学会拉祜语,与群众沟通实现了“零障碍”。“这边养牛的拉祜族群众比较多,但很多都听不懂汉语,学习拉祜语能更好地了解情况,把牲畜的防疫做好。”岩孔说。 如今,学会了疫病防疫、冻精改良、助产处理等科学养殖技术的岩孔,不仅把自家的牛养好了,服务和带动了许多群众一起把牛养好。“现在我家的肉牛存栏共计15头,还养了其他的本地黄牛和水牛30余头,每年肉牛出栏10头以上。”岩孔说。 据介绍,自2018年担任兽医员以来,岩孔累计出诊春秋两防疫苗接种9000余针剂,完成肉牛冻精改良配种200余头、接生60余头,平均每年为群众出诊牲畜防病300余次,肉牛养殖服务辐射勐梭镇秧洛村、班母村等肉牛养殖户400余户。 “今后,我也想继续推广科学的养殖技术,带动更多的群众把牛养好,一起通过养殖增收致富。”岩孔说。 |
下一篇:车双礼:返乡创业领跑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