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址选择应重点关注地勘条件 场地选择对于建设多层猪舍尤为关键。多层猪舍场址在符合法律法规前提下,还要考虑生物安全、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供电稳定等条件,特别需要关注工程地质条件,一般应选择地基地耐力 R≥12t/m2 以上的地质,防止出现滑坡、断层。 此外,也需要从经济学角度评判建设地点,例如生猪主销区、土地资源紧缺、临近城市郊区、电力资源充足等。 二、种猪更新内部循环,遗传改良以精液引入为主 相对于平层养猪,多层养殖总量大、单位面积内养殖密度也大,一旦发生疫情,将对内部生物安全构成巨大挑战。后备母猪引进、猪苗批次化外引是传播疫病的重要风险点,减少活猪引进的频率、甚至封群后禁止活猪引进,可以很大程度上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因此,强烈建议多层养殖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种母猪更新内部循环,公猪精液全部外供,或定期从外部引入优秀公猪精液进行遗传改良。一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场内种猪内部循环流程。种猪场自繁后备猪,通常布局在顶楼或高层,通过内部循环方式实现种猪更新。二是构建以精液交流为主的种猪改良模式。核心群封闭选育可有效降低生物安全风险,通过外部引进良种精液,可避免群体过度近交导致衰退,同时提升群体生产性能。 三、抓实多层养殖内外部生物安全 (一)外部生物安全。严格管控好外部生物安全是养殖场疫病预防的基础。一是强化引种监测。种猪群健康程度越高越好,要求非洲猪瘟、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病原学检测为阴性。尤其要重点关注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如口蹄疫、猪蓝耳病等。二是严格车辆清洗消毒。建立车辆(运猪车、运料车、员工以及外来车辆)分级洗消制度,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洗消点。三是强化养殖场环境生物安全管控措施。定期对养殖场周边道路及相关区域进行消毒,对环境以及地表水源样本进行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的定期监测,雨季应避免雨水倒灌进入养殖场。 (二)内部生物安全。内部生物安全需要系统完善的管控措施,除常规灭鼠和蚊蝇控制外,多层养殖还应做到以下措施。一是在猪舍建设上避免废气与新鲜空气交叉。尽量避免采用传统平层养殖的负压通风模式,宜集中收集废气在顶层处理后高空排放。二是严格猪舍内部分层管控、避免交叉。严格遵守分区管控,层间避免人员、用具交叉,设置猪、人员通道、病死猪通道,划分净道与污道。尽量减少跨层猪只转群流动,猪舍通风、粪便处理、病死猪收集处理均需以楼层设置单独通道,实现立体化生物安全防控。以楼层为单位设计独立人员和猪只单向、封闭式流动专用通道。猪舍上、下楼层间的运猪电梯与赶猪通道之间应有相互独立间隔的管控区。三是实施“三分离”布局,强化猪群与环境监测。养殖场区环境布局需采用“三分离”,即净污分离、雨污分离、固液分离。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猪群临床监测制度,定期进行养殖场内环境、猪群样本检测,特别是层间交叉点、电梯、环形转猪通道交叉口、病死猪转运通道等区域,做到疫情早发现、早处置。 四、优化生产工艺,实现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 多层养殖生产工艺布局主要有5种模式:一是母猪、保育、育肥各自单栋三点式;二是母猪+保育(同一栋)、育肥分栋两点式;三是母猪、保育+育肥分栋两点式;四是母猪+保育+育肥同栋分层一点式;五是母猪+保育+育肥同层同栋一点式。种源常采用母猪场内自行培育、场内更新策略,减少引种频率。父母代生产母猪与纯种母猪年更新率宜控制在40%和45%。建立独立公猪站,更新公猪从核心育种场引进,一年引一次。对于集团化企业,采用集中供应精液的模式更为理想。 生产管理上,借助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根据设计规模,科学配备生产环节养殖人员,以产房单元数和每单元产床数量为基础,确定生产节律,实施批次化生产,保育舍、育肥舍预留1周以上的清洗消毒时间,育肥猪适时上市,不压栏,保障各生产单元批次化全进全出。 做好猪舍环境控制管理。通过掌握不同阶段猪只饲养环境参数,做好多层养殖环境控制。不同层间因接触阳光面积不同,舍内温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以层为单位设计环境参数。通常情况下,夏季顶层温度比其它楼层高1~2℃,其它季节高0.5~1℃。 五、饲料输送自动化与物资进出安全管理 多层养殖对饲料供应、物资进出安全等提出更严格要求,为高效运行、降低饲养成本,从选址、设计、建设到设备选型等各环节都需要充分研究后实施。 |
上一篇:一起蛋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