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三周批的批次化方案运行这样的种猪场,每批分娩母猪的头数大致为150~160头,与每批测定公猪的头数比较可以发现,理想测定率下可以实现每窝至少测定1头公猪。最低测定率下完成2个母系种猪的测定,就无法实现每窝测定1头公猪。 测定期是育肥期全期,至少18周,测定舍按照批次化管理,全进全出。三周批模式下共需要测定6批猪,需要6间测定舍。 反观笔者近期接触的几个核心种猪场项目,无一例外地把测定舍的数量和测定猪群的数量进行的对应。即三周批模式下5间育肥舍,1间测定舍。问题是这样的设计是计划每6批猪进行一次测定,还是每批抽出若干育肥猪集中到测定舍里面?那么不连续的测定如何保证种猪培育的科学性?而多批日龄不同的育肥猪用一间猪舍饲养,又如何保证猪舍环控能够满足不同日龄猪群的需求? 由此可见,国外育种公司的方案显然更合理。抛开猪舍环控、饲喂、猪栏设计这些基本的设计不谈,核心种猪场首先要进行的是猪群比例的核算,测定率的准确性。更为重要的是要给不同批次的建设单独的测定舍。三周批6间测定舍是非常合理的模式。 2、种母猪培养环节的设计要点 与常规育肥场不同,种猪场培养的种母猪是按照能够至少使用3年以上的种猪群体。因此在培育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培育方案。核心种猪场不仅需要提供合格的种猪,更需要考虑本场品种的育种和优化。至少,要保证能够保持祖代的性能不下降。那么除了猪场建设规格更高,设备,饲料配方,环境控制更优之外,还有哪些设计细节需要关注? 首先要讨论的是关于保育猪的饲养周期。在常规的认知里,保育舍条件优异,环境更友好,很多种猪场都会将保育周期延长。常规的扩繁场保育舍饲养4~5周,而种猪场会增加到6~8周甚至更久。理由是体重大一点再转入育肥舍,可以减少环境应激,提高育肥期的存活率,育肥舍一般比较空旷,且低日龄转群问题多,比如水泥地板太过粗糙,漏粪口相对较宽可能伤猪蹄,冬季猪舍温度过低等等。 但是通过和国外育种专家沟通笔者发现,他们的思路完全不同。因为种猪真正发挥性能的时期是体重超过150 kg 的阶段,保育猪应在合理的保育期结束后,转入育肥舍以便尽快去适应水泥地面,这样才能筛选出合格的种猪。另外关于水泥地板,要严格把关育肥舍的水泥板的规格(图1)。漏粪口不能超过18 mm,漏粪地板的表面粗糙程度,漏粪口因为水泥模具导致的尖角必须经过打磨。水泥地板的铺排要平整,且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 其次是由分娩结束到保育舍的分群方案。一般扩繁场将所有保育猪集中驱赶到保育舍后,会根据断奶时的体重进行调整。目的是让体重相近的保育猪在同一栏饲喂,避免出现体重差。但这会导致强猪越强、弱猪越弱的情况出现,到了育肥期需再进行一次调整。种猪场以类似的方案进行管理。 |
上一篇:非洲猪瘟的临床诊断要点(图)
下一篇:非洲猪瘟诊断结果的解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