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兽医

我国非洲猪瘟防控进展

日期:03-14 作者:陈芳洲- 小 + 大

六、不同毒力毒株的早发现技术和临床处置决策

非瘟病毒的早期发现和临床精准检测剔除都较为成熟[8]。早发现的关键点是建立在合适生物安全单元格的基础上,一线人员及时报告并送检异常猪只,日常中做好定期和生产需要进行的检测监测工作;临床处置的重点是日常做好单元格管理,早发现,精准检测和鉴别诊断,做好消毒、切断和持续观察应对临床变化。

对于弱毒的早期发现和处置非常困难,目前行业中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还没有完善的处置方案,一般很难早发现,处置的建议如下:

1、感染弱毒评估,全面了解场线感染情况和团队自身防控能力;

2、传统的针对野毒株的精准检测剔除(俗称“拔牙”),已经不太适用于弱毒案例的处置,但可进行部分清群,例如淘汰关联栋舍的猪只(按生产关联性,较大范围的处置);

3、做处置决策时,要遵纪守法和留存长期发展的基础,不能只顾眼前短期利益,常见的处置有①部分清群后监测观察;②低风险猪群转移到相对安全独立的猪场;③直接清群;④持续的检测剔除;⑤带毒生产(违法)。当然不同的状态之间也有可能随时发生转变,需要依照法律的前提下,按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决策。

七、非瘟疫苗研究进展

距国外第一次报道ASF已经一百多年了,超过数百篇文章对非瘟疫苗的研发进行了报道[9],但是ASF似乎成了养猪业的一种“癌症”,难以被攻克。到目前为止,除了越南短暂批准了非瘟疫苗的临床使用,尚未有其他非瘟商业化疫苗的报道。

非瘟疫苗研发和使用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特别是假疫苗的风波。根据时间,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1、拿来主义:主要从世界范围内寻找非法非瘟疫苗,行业反馈,早在2019年我国就出现了基因I型非瘟毒株;

2、非法自研(粗制滥造阶段):基因II型单基因缺失假疫苗为代表,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自废武功,无疾而终;

3、非法自研(更新版本):基因II型双基因缺失假疫苗为代表,安全性和有效性有改善,但问题很多,临床损失更大。短期某些猪场有较好反馈,但长期来说得不偿失。

4、深陷泥泞,艰难转型:事实证明生物安全生产经营成绩远胜于使用假疫苗,之前冒险使用假疫苗的很多企业不得不断臂求生,艰难转型,某些企业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我国非瘟疫苗的正式研发于2019年1月立项,截止目前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生物安全生产性试验和第二阶段临床试验,近来不断有负面消息传出,前途未卜。反观美国在越南开展的非瘟疫苗实验,美国农业部研究组织(USDA-ARS)的研究人员表示,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疫苗的生产和关键临床试验,以及向官方的文件提交及授权,并于2022年6月启动临床商用,同年8月紧急叫停,为全球非瘟疫苗的研发蒙上一层阴影。当前研发中的主要非瘟疫苗类型和优缺点如下表6所示[10]。

表6 不同类型的非瘟疫苗的研制及其优缺点

备注:++,+表示程度,Y表示是,N表示否。

上一篇:猪圆环病毒3型研究进展及防控措施

下一篇:鹅星状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