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s,PCV)是由圆环病毒引起的一种多系统性疾病,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orcine dermatitis and nephropathy syndrome,PDN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roliferative necrotizing pneumonia,PNP)和繁殖障碍性疾病等,主要表现为呼吸、泌尿、肠道、淋巴、心血管、神经、繁殖系统以及皮肤的功能紊乱,同时可导致免疫抑制,进而导致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给全球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圆环病毒属于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圆环病毒属(circovirus)成员,无囊膜、单股正链环状DNA病毒,是目前己知的能感染哺乳动物的最小病毒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发现并鉴定了4种圆环病毒:PCV1、PCV2、PCV3和PCV4。PCV1于1974年首次在体外培养的猪肾细胞系(PK15)中作为一种污染物被鉴定发现,对猪无致病性。1998年首次报道了从渐进性消耗性的病猪体内分离、鉴定的PCV2,并被陆续证实是PCVD的主要病原。2015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Palinski等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患病母猪及流产胎儿、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心脏和多系统炎症发病猪的组织首次检测发现PCV3。经检测排除了PCV2、PRRSV等其他常见病原体,故PCV3被认定为这些疾病发生的假定病原体。2019年,湖南大学兽禽病毒学研究团队在有严重临床症状的猪只中检测发现了PCV4,进一步确认PCV4和其他猪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猪群发病,排除了非洲猪瘟感染的可能,从而避免了该猪群被屠杀销毁,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该报道同时指出PCV4是一个全新的圆环病毒,其基因组的大小为1,770个核苷酸,它与已知引起水貂腹泻圆环病毒的基因组同源性最高(66.9%),与其他PCV基因组的同源性仅为43.2%~51.5%。 1 PCV3病原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 PCV3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13~25 nm,衣壳蛋白由60个蛋白质亚基组成,属于共价闭合环状单链DNA基因组结构,基因组全长约为2,000nt,主要包括3个开放性阅读框(opening reading frame,ORF),其中ORF1是最保守的区域,主要编码与病毒的复制相关Rep蛋白;ORF2是变异最大的区域,编码唯一的结构蛋白(Cap蛋白),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有较强的相关性。Cap蛋白为PCV3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表位,是制备PCV3疫苗的理想靶抗原;ORF3位于ORF1的相反方向,编码一种非结构蛋白,具有引发感染细胞凋亡的作用,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但ORF3编码的蛋白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CV3与PCV1和PCV2的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仅为37%左右,系统发育树上距离非常远,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属于新型的猪圆环病毒。PCV2与PCV3病毒的rep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只有48%,Cap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仅26%。已报道的国内外PCV3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高(94.44%~100%),变异较小,与中国蝙蝠圆环病毒毒株同源性为54%。在264~564位和714~1,148位核酸有2个重组区域,进化关系密切,提示PCV3可能来源于蝙蝠圆环病毒重组。根据全基因组DNA序列可将PCV3分为三个主要进化群(PCV 3a、PCV 3b和PCV 3c),国内的PCV3毒株主要属于PCV3a、3b亚群。 2 流行情况 2016年美国首次报道了PCV3,随后中国、巴西、德国、波兰、瑞典、俄罗斯、丹麦、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陆续报道存在PCV3感染,表明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和传播,属于世界流行性病毒。回顾性研究表明,巴西在1967年采集的病料中检出了PCV3病毒,提示PCV3多年来一直存在于猪群中。 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何启盖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在辽宁、江西、重庆三个农场的356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新生仔猪死亡率骤升等问题。在这三个农场中,怀孕母猪的流产率为5.2%~20.1%,而母猪的死亡率为5.4%~10.5%,采用RT-PCR技术检测了繁殖障碍、腹泻等相关的猪瘟、猪伪狂犬等多种常见病原,仅PCV3呈阳性,这被认为我国PCV3感染的首次报道。该团队进一步对安徽、重庆、福建、河南等11个省市的临床样品进行PCV3检测,结果猪场阳性率为68.6%(24/35),个体阳性率为34.7%(77/222)。同年Shen等在中国南方临床表现为厌食、高热、黄疸和腹式呼吸的仔猪组织和血清中检测到PCV3,且PCV2、PRRSV和PRV为阴性。 |
上一篇:规模化猪场非洲猪瘟主要传播方式
下一篇:我国非洲猪瘟防控进展